年轻人扎堆在村里开咖啡店,土房子都不够用了?

社会 05-05 阅读:404 评论:0

一边是情怀爆改,一边是“卷到关门”,这届年轻人把咖啡店开进村里图什么?

最近,“年轻人扎堆开村咖土房子不够用”冲上热搜。

在社交媒体上,稻田边的集装箱、山顶的破败老屋、甚至废弃猪圈,都被改造成了“网红村咖”。

有人驱车130公里只为喝一杯咖啡,也有人投入几十万血本无归……这场乡村咖啡的“魔幻漂流”,藏着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

01 逃离城市,去村里喝咖啡

“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村里的咖啡用来放空。”

2023年以来,北上广的年轻人开始涌向郊外。

他们厌倦了写字楼的钢筋水泥,向往“在最土的地方干最洋气的事”:北京十渡山里的石头房咖啡馆,安徽稻田中的“宇宙粮仓”,甚至东莞铁轨旁的“火车咖啡”……这些村咖的共同点是——够破、够野、够反差。

有人把快塌的土房子刷白墙、摆露营椅,取名“鄉野”;有人用铁皮集装箱爆改ins风,挂上“咖啡”二字就算招牌;更绝的是南昌小伙宋敏,把废弃猪圈改造成工业风咖啡馆,游客一边喝美式一边看油菜花梯田,直呼“土到极致就是潮”。

年轻人为此疯狂买单:一杯咖啡四五十元,有人开3小时山路也要打卡。顶流村咖一天卖出几千杯,社交媒体上“#村咖探店”话题阅读量破亿。

仿佛只要在村里支个摊,就能收割都市人的“田园情结”。

02 土房子不够用,钱也不够烧

理想很丰满,但问题来得比客人更快。

改造一间土房子,动辄投入40万。

北京古村的“最破咖啡厅”老板程立说:“老房子是明清建的,黄泥墙一摸掉一手土,光加固屋顶就花了十几万。”

更卷的是“氛围感”——要维持“野生感”,得不断想新点子:窑炉披萨、围炉煮茶、宠物友好……淡季一到,游客归零,不少村咖只能关门歇业,沦为“季节性兼职”。

南京佘村的18家村咖主理人曾围炉吐槽:“投入几百万,压力太大”“旺季堵车劝退游客,淡季连电费都赚不回”。

社区书记甚至劝退“冲动投资”:“千万别砸钱,轻资产才能活!”

03 那些活下来的村咖,做对了什么?

活下来的秘诀,藏在“咖啡+”的魔法里。

混搭出奇迹:

北京怀柔的“嵄落咖啡”把火锅搬进村咖,冬天石炉咕嘟冒热气,游客边涮肉边看山景,周末预约排到三天后;

情绪价值拉满:

宁波62岁的王连芬,从灶台转战吧台,用“拉花咖啡”和手写留言本,把村咖变成都市人的“情感驿站”,连外国游客都喊她“中国妈妈”;

政策托底:

浙江余村引入“全球合伙人计划”,为青年创客提供资金、土地支持,瀑布咖啡的主理团队甚至能享受“夜话沙龙”,当场解决经营难题。

更有东莞年轻人玩出“乡村文艺复兴”:海归硕士黄景雪把祠堂旁的旧瓦房改成“中西混搭咖啡馆”,法国油画配雕花窗棂,工人下班后也愿意花30元买杯拿铁,享受十分钟的松弛。

04 村咖的未来,不止于咖啡

这场“土房子改造运动”,早已超越商业本身。

在信阳北湖,村咖与千亩樱花园、中草药种植园联动,一杯“樱花拿铁”带火整条产业链;南昌湾里的宋敏,把十余间闲置老屋改造成创业基地,吸引瑜伽馆、文创工作室入驻,让荒村变“网红村”。

正如南京佘村主理人韩明光说的:“村咖不是生意,是生活。”他和女友在村里开咖啡店,明年就要办婚礼——当年轻人把理想种进乡土,乡村振兴便有了新的可能。

结语:

村咖的爆火与幻灭,像一面镜子,照见这代人的挣扎与突围。

有人为情怀买单,有人靠创新逆袭,更多人则在“卷咖啡”的路上,重新定义了乡村的价值。

或许正如网友调侃:“土房子不够用?没关系,毕竟年轻人的‘诗和远方’,从来不止一种解法。”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