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日记 ‖ 当比亚迪超过特斯拉,当王传福遇见马斯克

教育 04-23 阅读:0 评论:0

4月22日,郑州,方塘书社,晴。

【一】

昨天处理《方塘科创资讯》的稿子,看到有条消息说,比亚迪今年第一季度纯电车型销量达41.6万辆,连续两个季度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的销冠。而且,考虑到比亚迪在欧洲和拉美等非美国市场的高歌猛进,这一故事或将继续延续,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王者地位,可能才真正的开始。

不仅如此,无论是销售规模、净利润还是对欧洲等主流市场的渗透,比亚迪都开始展现出新能源汽车行业“行业龙头”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一直在用自己的产品和运营书写着与特斯拉不一样的新能源汽车叙事——比亚迪的逆袭不是模仿者超越被模仿者的故事,而是一个创新者超越另一个创新者的故事。

一般而言,后进生对优等生的超越多是在三种场景下发生的:一是优等生虽然没有做错什么,但后进生做得更对;二是后进生虽然没有在对的事情上做得特别好,但优等生犯错了;三是后进生不仅在对的事情上做得特别好,而且优等生自己出现了失误,或者说在一些事情上做错了。

那么,之前的优等生特斯拉和后进生比亚迪之间是属于什么情况呢?

这显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对两者做出较多的对比性梳理和研究,而且,还需要放在一个更长的产业和历史发展周期中去看待,现在也不是贸然下结论的时候,但并不影响我们提出这一问题,并做进一步的延伸性思考。

我们熟悉的延伸性思考之一是,马斯克因为直接参与领导了美国政府效率部的工作,并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牵涉精力过多,而且遭遇了尖锐的阻力,从而对其旗下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和多维度的直接的负面影响。

比如,虽然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的工作效率依然很“马斯克”,但特斯拉的交付能力却在下降,以致于华尔街将特斯拉2025年交付量预期从200万辆至190万辆下调至170万辆至165万辆。

而且,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的决策也被认为损害特斯拉的品牌形象,进而导致特斯拉的销售下滑,甚至还出现了大批示威者涌向特斯拉位于美国和欧洲的门店,烧毁汽车或充电桩等针对特斯拉的暴力事件。

更值得担忧的是,这些事件虽然是短期事件,但对于正处于全球电动汽车竞争格局重塑关键时期的特斯拉而言,影响却可能是深刻的和历史性的。

所以,正常的人都会相信,马斯克应该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出进退和取舍,而回到特斯拉和他的商业帝国,或将是大概率选择,虽然不排除在未来他可能会再次投身入于政治,比如竞选美国总统。

【二】

虽然目前我还无法判断马斯克是不是一个为政治而生的人,但从其既往的经历和战绩来看,他显然是一个为商业而生的人。

作为马斯克的超级粉丝之一,我经常向身边的朋友和方塘书社的读者推荐艾萨克森所写的那本《马斯克传》,就像马斯克当年深受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的影响一样,我相信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一本关于马斯克的传记,也将会影响很多年轻人的科创理想和商业梦想。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创新和商业特质。比如,马斯克的处事原则和商业决策总是立足于人类的命运和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在其所有的各个公司之中,当有员工对他的改进意见提出疑问是,他总是会用“这违反物理学定律么?”作出回应,最后员工只能去改进,而结果往往也在证明马斯克是对的。

再比如对行业的选择,无论是可再生能源、跨星际文明和人工智能向善,都彰显了他眼界的长远,而且,手握六家顶级公司大权的他,也在不断尝试让不同公司、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协作——曾让自己的火箭制造公司的工程师来到推特公司工作,在不断打破公司治理边界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协同的巨大空间。至少在其正式介入政府效率部工作之前,他旗下的公司大多走在无边无际的裂变道路上,生产效率的迭代越来越快,并呈现出越来越高效的商业变现能力,为马斯克更加疯狂的野心提供着支持。

通过这本传记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级热爱阅读的科技精英和商业大佬形象,而且,我认为也应该是所有科技精英和商业大佬的标准形象——在这个科技创新主导财富创造的新价值时代(未来尤其如此),阅读虽然未必一定能让一个人成为大量财富的拥有者,但如果不阅读,一个人大概率是无法拥有大量财富的,更别说创造大量财富了。

马斯克时至今日都在保持着高强度的阅读,尤其是对科幻作品的阅读,曾深刻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目标。比如,从小阅读阿西莫夫的作品,让他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保持在引导人工智能向善,始终提防着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

也正是大量的阅读,为马斯克进入不同领域打下了基础。阅读不仅实现了对他的启蒙,更是为其构建了超强的自驱力,并能够让他在短时间内进入一个领域。

通过这本传记我们可以看到马斯克涉猎的领域之广泛,火箭、汽车、卫星、太阳能、网络舆论等,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知识的支撑,正是通过阅读培养起来的超强自驱力,使得马斯克可以在短时间内检索最重要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为自己进军其中提供重要的支撑。

【三】

在我看来,除了阅读,马斯克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创新创业者学习的东西。

比如,他有一项坚持很久的策略,就是让设计师前往一线,而不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去体验、去提炼,这样才能够更加直观、更加迅速的发掘产品的不足,进而更快的提出改善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在其看来,好的设计是基于亲身的体验创意出来的。书中讲到的一个例子是,在针对特斯拉车门的设计生产过程中,马斯克提出,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士如何才能更方便地进入呢?于是,他们便请来了真人实地体验,并且提出了修改意见。

马斯克还是一个典型的使命感驱动的人。马斯克认为自己的使命之一便是飞向火星,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其他星际延续下去。所以马斯克每天都干劲十足。而且,使命感会让人重新评估很多资源的价值,就像马斯克一样,当他的使命是飞向火星,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之中,他看到很多东西都会去想,这个东西对自己飞向火星能提供什么帮助呢?这就相当于换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去评估世界。

“如果你的市场没有打开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你的产品没做好。”这是马斯克经常说的一个观点,在其看来,一个创新创业者,不要把精力用在营销上,而是更多的用在产品生产上。

所以,无论是SpaceX还是特斯拉,马斯克都在尽量缩减营销推广的预算,甚至干脆都不做专门的营销推广,而是追求凭借产品自身的魅力使得消费者主动为其做营销。这也算是将产品主义进行到底的一种表现了。

当然,马斯克更加“偏激”的地方在于,在其看来,让一家公司成功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高效的制造产品的能力。

本书所传递出来的一个观察是,长期以来,特斯拉之所以如此成功,让很多包括中国的电动车企很难追赶的原因之一是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他们几乎将所有的产品制造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极其高效的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

所以我们看到,特斯拉的产品迭代一般只有三个月左右,甚至不到三个月,相关的生产工艺就会有提升,从而大幅度持续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不过,回到开始提到的特斯拉和比亚迪之间的这次历史级竞争,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马斯克何时重新全职回到特斯拉,还将包括归来后的马斯克如何重塑甚至是重建特斯拉的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和综合的竞争体系,毕竟,作为“特斯拉时代”的特斯拉,新近和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是来自“特斯拉时代”的比亚迪,而是“比亚迪时代”的比亚迪。

这注定是一场精彩的全球化产业变革和博弈故事,其原因不仅包括这次故事的主线是来自美国的“创新疯子”马斯克遇到了来自中国的“汽车狂人”王传福,而且艾萨克森的《马斯克传》让我们看到,正是对风险的偏爱和对失败的主动追求,使得马斯克和他的公司总是可以在动荡中走向梦幻般的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