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DeepSeek “胡编乱造”,正确使用AI工具

推荐 04-09 阅读:8 评论:0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DeepSeek以其强大的功能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然而,近来它 “胡编乱造答案,毫无事实依据” 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困扰与风险。

当大学生小A为确认一句诗中 “纵” 与 “从” 的用法向DeepSeek 求助时,得到的却是错误出处,且再三追问下仍未给出正确答案。

在自媒体公司工作的小B,因相信DeepSeek提供的 “造纸史” 资料,险些在公众号文章中发布无法考证的信息。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类似吐槽DeepSeek胡编乱造的案例数不胜数。

有人发现它编造郭沫若对甲骨文含义的考释,有人遇到其在介绍水浒传不同版本译者时张冠李戴,甚至连法律法规都能编造得有模有样。

从技术原理层面看,DeepSeek这类生成式AI本质是基于概率预测生成文本,并非对事实进行严谨核查。若训练数据存在过时、偏见或错误,面对超出训练范围的问题时,它倾向于 “填补空白” 而非承认未知,加上多数生成式AI缺乏实时验证能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其容易产出错误信息。

这些 “胡编乱造” 的答案危害不容小觑。在学术领域,学生若盲目相信并引用,可能导致论文出现严重错误,学术诚信受损;在工作场景中,如法律从业者参考了DeepSeek给出的错误法条和案例,可能影响案件走向;在日常生活里,普通用户依据其错误建议做出决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

面对DeepSeek等AI的这些问题,用户不能一味指责,更需提高自身辨别能力。在使用时要精准提问,优化提问技巧,对关键信息进行多源验证,将AI输出仅作为参考初稿,由专业人士进行最终审核。同时,相关开发者也应不断优化模型,搭建知识增强架构,形成输出约束机制。

在这个AI深度参与生活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AI虽强大,但不能替代人类的思考与判断。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工具,而是清醒睿智的航海家。”

如果你在做创始人IP时需要专业的知识付费、数字化运营等支持,欢迎大家选择创客匠人找我交流探讨,一起在复杂的数字世界中找准方向,合理利用工具,规避风险,创造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