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一男子靠养殖黄鳝发家致富,年销售额高达3000多万

历史 05-06 阅读:4 评论:0

2022年,湖北一男子凭借着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把30多元一斤的黄鳝卖到了70多元一斤,最贵的竟然可以卖到200元左右,通过售卖加工后的黄鳝,2022年他的年销售额高达3000多万元,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杨克勤,湖北仙桃人,之前他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水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四大家鱼,一年能赚500万元。

2019年,他无意间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原来最近几年,仙桃市张沟镇的黄鳝养殖发展得十分迅猛,全镇的黄鳝养殖面积高达5万亩,养殖黄鳝的网箱数量也达到了100万口,在当地黄鳝的年产量更是高达7000万斤,但是当地却没有一家加工黄鳝的企业。

身为一个商人,杨克勤觉得此事大有可为,他决定率先出手,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发现的这个商机竟然是一个巨大的财富陷阱。

2019年年底,杨克勤在张沟镇建起了一个黄鳝加工厂,每次在加工黄鳝之前,杨克勤会把从市场上买来的黄鳝清洗一遍,然后把这些黄鳝倒进桶里,养上一天的时间,让黄鳝排出体内代谢的一些废物。

虽然这样做费时费力,还会有2%左右的损耗,但对于杨克勤来说,产品的质量大于一切。

2020年年初,杨克勤加工了一批鳝鱼丝,他直接找到了当地的餐馆寻求合作,但很多餐馆一天最多卖30多斤鳝鱼丝,即便是十家餐馆也才卖300多斤。

于是,杨克勤又将目光盯上了有消费能力的城市——武汉,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加工的黄鳝刚一来到武汉进行销售就被退货了。

原来,武汉人吃黄鳝跟仙桃人吃黄鳝是大不相同的,在仙桃市,带着骨头切丝是当地传统的做法,但很多武汉的消费者吃不惯带骨头的黄鳝,如果要想打开武汉的销售市场,就必须要把鳝骨给去掉,然而想要给黄鳝去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黄鳝全身只有一根骨头,一般只有农贸市场才有专门去骨的师傅,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去骨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去个一两百斤,效率很低。

更重要的是,剔骨时间太长会导致黄鳝水分流失,而水产品加工讲究的就是新鲜、快速。

再加上,当时的国内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黄鳝剔骨的设备,这也是多年来制约着黄鳝深加工发展的重要原因。

杨克勤并不想坐以待毙,为了做好黄鳝加工,杨克勤只能自己动手做一个黄鳝剔骨机。

没做黄鳝加工之前,杨克勤的生活很轻松,每年都要旅游好几次,可现在为了做好黄鳝产业,他经常大半夜都还在厂里研究。

那段时间,为了研发机器,他每天都在反复琢磨、反复试验,终于在一年零六个月后,杨克勤成功研究出了给黄鳝剔骨的机器。

这台机器可以实现开背、开肚、去骨功能三合一,使用这台机器时,只需将鳝鱼头部推进进料口,推送料装置会将鳝鱼向里引导,通过防滑同步带送到刀片处进行加工,如果需要去骨,便通过压轮将鳝鱼头部展开压平,最后通过三角刀片将骨头剔除,这样一来鳝鱼就被处理好了。

通过机器去骨,黄鳝的出肉率比人工去骨还高出了5%,出肉率达到了65%。

虽然这台机器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真正做出来的难度超出了杨克勤的想象,仅仅是调整三角刀的大小位置,就花费了他一年的时间。

为了做试验,杨克勤前后还搭进去了上百万元,自己做生意多年,遇到了许多困难,没想到给黄鳝去骨竟成了他入行以来最大的挑战。

现在,一台机器三个多小时就能去骨2000斤的黄鳝,比六个工人干的还多,杨克勤用机械化去骨的方式,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的黄鳝深加工。

2021年,因为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养殖户们有了更好的销路,打破了原来只能线下销售的局限。

为了让自己加工后的黄鳝卖得更好,杨克勤又从刀法上找到了突破口,他将原来的横切鳝鱼丝改成了顺切鳝鱼丝,鳝鱼丝的长度也从以前的三四厘米变成20厘米长,这种鳝鱼丝可以开发出更多菜品,如煲仔饭、烧烤、火锅等。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杨克勤的黄鳝一斤最少能卖到70元,但不久之后,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加工后的黄鳝虽然吃起来很方便,但在口感上却始终跟鲜黄鳝有区别,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5月杨克勤引进了一条液氮速冻生产线,在保鲜技术的加持下,黄鳝能够快速的锁水保鲜,新鲜还原度可以达到90%以上,通过液氮速冻,杨克勤让黄鳝留住了原有鲜度和口感。

但杨克勤并不打算只做黄鳝的粗加工,之后他又推出了近20个产品,通过二次加工,他的黄鳝最贵可以卖到200元左右,到了2022年通过加工黄鳝,杨克勤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

那么,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