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他们来拍,还会成就经典么?(一)

推荐 05-06 阅读:98 评论:0

众所周知,电影开拍之前,选角一般都是固定好的,一个剧组,也专门有一个副导演,专门负责选角。

因为不同的演员,片酬、档期、演技的舒适期间、熟悉的导演剧组、合适的对手戏搭档都是不同的。在开拍之后,甚至筹划期间,制片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更换演员的。

这不仅意味着赔偿金,还会极大的增加影片的拍摄工期及成本,甚至导致电影破产。

当然,有如果,以下,这个系列分几期讲完,大家慢慢看。

1982年《少林寺》

一个名叫吴刚的年轻演员,被命运开了个玩笑,他本应是那部日后红遍大江南北的《少林寺》的男一号,却在拍摄中途被换下。而替换他的,正是后来成为国际功夫巨星的李连杰。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国务院港澳台办公室的主任廖承志,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香港电影界的座谈会。他对香港电影非常感兴趣,期望通过陆港合作,来推动内地电影的进步,并且加深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

于是香港左派电影公司新联,派出以导演陈文为代表的团队,到内地考察,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后,决定以“十三棍僧救唐王”为创作基础,拍摄一部电影,男主角选定的是吴刚。

可电影拍到一小半,投资商和领导对于成片效果都不满意,最终,陈文选择了辞去导演一职,把项目交给了张鑫炎。

张鑫炎决定改变以往电影的套招风格,选择硬桥铁马的真功夫。就这样,李连杰替代了吴刚,从此一炮而红,完成了人生转向。

1982年《投奔怒海》

刘德华入行2年后,开始接触拍电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其实刘天王的第一部应该是新艺城的《彩云曲》,但因为其高层迷信,认为刘德华名字和公司八字相冲,只给他配角,而且以后刘德华都没有出演新艺城的影片。再加上前者人气更高,一举夺得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在2023年刘天王多伦多电影节获得“特别贡献奖”,接受采访时,《投奔怒海》作为自己的电影处女座,得到了本人的官方确认。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说回电影本身,本来导演许鞍华想找周润发,来出演这部电影,但是当时周润发的电影事业有新的规划,不想计划被打乱,于是就推掉了。

最终在发哥和摄影师钟志文的推荐下,刘德华成为了电影《投奔怒海》的第二男主角。

1986年《英雄本色》

1984年,郑浩南正式签约新艺城,1985年就凭借在林岭东执导的《爱神一号》中,饰演男主角“阿强”,获得了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

刚出道就有如此成绩,因为是自己人,公司自然要力捧,执意将其送到《刀马旦》剧组,而不是去《英雄本色》。

虽然后来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英文名字“Mark”即用的郑浩南的名字,他从小到大都叫“Mark”。

如果带入到当年上映前的状况,不难看出,其实这是新艺城在护犊子,出发点是对郑浩南好,只不过弄巧成拙,错了一步棋。

《英雄本色》是徐克在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为三个失意男人吴宇森、狄龙、周润发,做的“扶贫项目”,而《刀马旦》不仅有当年的三大女神,钟楚红、林青霞、叶倩文,还是徐克亲执导筒。

项目投入的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至于郑浩南,说没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一个好的角色,就演员来说太重要了。这以后他就很少接到男一号,接着又错过了大时代的丁孝蟹一角,星途不可避免的下滑,到了90年代,只能去三级片领域闯荡。

直到1998年,才凭借《古惑仔之龙争虎斗》中,司徒浩南的角色再次蹿红。

1987年《倩女幽魂》

1987年,香港电影界正处于黄金时期,受李翰祥1960年版《倩女幽魂》的启发,徐克决定改编这篇来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

对于电影中的女主角聂小倩,徐克有着特别的要求,他希望找到一个既有清新脱俗外貌,又能展现出内心忧郁气质的演员,来诠释这个复杂的角色。

当时,王祖贤是炙手可热的女星之一,她多次向徐克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出演聂小倩这个角色。然而,徐克开始却拒绝了她的请求。

在他看来,王祖贤身高腿长,活力四射的形象,和阴郁冷艳的小倩完全不搭。而且他已经为这个角色,选好了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当时在日本红极一时的天后——中森明菜。

1985年,中森明菜斩获当年的日本唱片大奖,而且在港台也极具人气,谭咏麟、梅艳芳等,都翻唱过她的歌。连张国荣也曾在采访中,毫不掩饰对中森明菜的欣赏和爱慕。听说要和明菜演对手戏,高兴得不得了。

徐克更是中森明菜的“铁粉”,虽然没能邀请到她出演《倩女幽魂》,但还是煞费苦心,以一种特殊方式让偶像在影片中“亮相”:那幅由宁采臣所绘的小倩画像,正是以中森明菜为原型。

只是后来王祖贤特别喜欢这个角色,不断为自己争取机会,又在试戏中打动了徐克,再加上邵氏方逸华痛快答应外借,才终于成就了王祖贤版的聂小倩,这个港影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1987年《胭脂扣》

《胭脂扣》是嘉禾公司的电影,原定导演是唐基明。唐基明写了几个版本的剧本后,大家一直不满意,就拖了很久。原定演员是:梅艳芳演如花,郑少秋演十二少,刘德华演袁永定,钟楚红演阿楚的。

因为拖太久,郑少秋、刘德华和钟楚红就都退出了,梅艳芳比较钟爱如花这个角色,留了下来。

剧组重新组织时,导演已经换成了关锦鹏,但团队在物色演员时,还是觉得张国荣是十二少的不二人选。但那时张国荣是新艺城的签约艺人,而电影是嘉禾制作的。

这时梅艳芳就自告奋勇出马了,她答应,只要新艺城让张国荣过来拍《胭脂扣》,她将来会替新艺城拍一部片作为交换。张国荣就是这样换回来的。

张国荣200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也谈到过《胭脂扣》一些拍摄花絮。他透露郑少秋是因为沈殿霞怀孕了,所以才辞演的。

后来张国荣靠这部戏,提名了第8届金像奖影帝;梅艳芳则靠如花这个角色,拿下了金马奖、金像奖影后;关锦鹏也拿了金像奖最佳导演。

1987年《末代皇帝》

1986年,由李翰祥导演、梁家辉主演的电影《火龙》上映,影片根据溥仪第五任妻子李淑贤所著《他的后半生》改编,讲述解放后溥仪作为普通人的后半生经历。

据梁家辉后来回忆,当年李翰祥的计划是拍完《他的后半生》(《火龙》)之后,接着拍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但当时内地还没有版权法,当版权法刚出来时,贝托鲁奇的公司抢先一步,买下了《我的前半生》,这让李翰祥很生气,双方还因此打了官司。

后来贝托鲁奇找到了梁家辉,因为他看了《火龙》之后,觉得梁家辉演得很好,于是想邀请他继续出演溥仪的前半生《末代皇帝》。

梁家辉拒绝了:“第一,我已经演过溥仪了,我已经知道他的结果,也知道整个过程,第二,你现在跟我师父有这么一个官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拒绝你。”

“我们的片名就改得比他(贝托鲁奇)好,贝托鲁奇的叫《末代皇帝》,我们的叫《火龙》,你知道为什么叫《火龙》?”梁家辉问道。见对方摇头后,梁家辉解释道:“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火葬的一条‘龙’。”

梁家辉对这个片名十分自豪:“你看我们的片名,我们的导演,贝托鲁奇跟他(李翰祥)比?”

虽然最终《末代皇帝》换成了尊龙,贝托鲁奇却一直对梁家辉念念不忘,后来还向《情人》制片组,推荐了他成了男主角。

1988年《学校风云》

1988年,林岭东完成了了风云系列三部曲的前两部《龙虎风云》、《监狱风云》,决定开拍《学校风云》,为它画一个漂亮的句点。

其实,在《学校风云》策划之初,林岭东导演是打算让周润发出演“温老师”这个角色的,因为风云系列前两部都有周润发,而且叫好又叫座。

林岭东1973年入读无线第三期艺员训练班,与周润发、卢海鹏、吴孟达是同学。1987年林岭东拍电影《龙虎风云》时,发哥要锁着手铐倒吊个多小时,令发哥双手体无完肤;91年二人合作《监狱风云Ⅱ逃犯》,其中一场悬崖逃狱戏,发哥在没有安全措施下站在悬崖边拍摄,差点被吹下海。

每次拍完这些危险镜头,发哥都忍不住骂林岭东疯狂,但埋怨归埋怨,发哥仍愿意为林岭东演出,而且后来还和林岭东合组银奖电影公司,足证二人友谊深厚。

但因为当时的发哥在拍摄《老虎出更》,而且此时的周润发已经凭借《英雄本色》大火,仅在1988年,他就有9部电影要上映。档期安排调整不开,所以这个角色落到了刘松仁的手中。

说明:(1)所有观点来源于当事人访谈、回忆录,或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绝非个人杜撰,若与实际情况不服,以当事人实际表述为准。

所谓更换演员,一个是原定了开拍后换的,多是因为档期冲突,一个是已开拍后更换的,多是因为演技不过关,或与导演理念冲突,以上列举,大致包括这两种情况。

电影浩繁,轶事众多,如有遗漏,评论区共同探讨。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