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把塞嘴、围殴:广东残疾学生遭霸凌背后,残缺家庭的无声呐喊
2025年2月19日,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广东湛江吴川市第三中学教室内,一名15岁男生被多名同学围殴。施暴者用拖把击打其头部,将脏布条塞入其口中,并不断辱骂嘲笑。更令人痛心的是,受害者因智力缺陷,甚至误以为同学在“与他玩耍”,全程未激烈反抗。
教室遭受霸凌
据家属透露,该学生因智力发育迟缓推迟两年入学,家庭条件特殊
——父母离异,由年迈祖父母抚养,属于典型的“残缺家庭”。事件发生后,家属仅获施暴者每人1000元赔偿,学校补偿2万元,但孩子心理创伤难以用金钱衡量。
二、社会热议:愤怒与无力交织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发酵。网友痛斥:“未成年保护法保护的究竟是谁?” 评论区涌现大量相似经历:
‘“我弟弟也是自闭症,被同学逼着吃粉笔,老师却说‘小孩子闹着玩’”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被盯上,欺负他们没家长撑腰!”
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法律对未成年施暴者惩戒力度薄弱。即便如2023年阳春13岁男孩被围殴致植物人事件,施暴者最终仅被批评教育,民事赔偿亦难落实。
来自网易
三、残缺家庭:霸凌背后的“隐形靶标”校园暴力往往瞄准弱势群体。数据显示,单亲、留守、残疾学生被霸凌概率是普通学生的3倍。这类家庭常面临三重困境:
1. **经济压力**:如广州单亲母亲因无力承担孩子PTSD治疗费用,被迫放弃住院;
2.**监护缺失**:吴川事件中,祖父母难以及时察觉校园异常;
3. **社会偏见**:“没爹妈教”“脑子有问题”等标签加剧歧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子女更易形成讨好型人格,面对欺凌时习惯性隐忍,进一步助长施暴者气焰。
四、法律困境: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当前校园霸凌处理多陷入“三步走”怪圈:
1. **涉事学生年龄不足**→不予刑事处罚;
2. **学校协调赔偿**→金额象征性;
3. **家长道歉**→流于形式。
阳春13岁植物人案中,教育局通报避重就轻,未提及第三名施暴者,引发公众对“息事宁人”的质疑。法律界呼吁:
**降低刑责年龄**:对恶性暴力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连带追责**:强制施暴者家庭承担高额赔偿,倒逼监护人尽责。
五、破局之道:从“事后灭火”到“源头防护”根治校园霸凌需多方联动:
1. **学校**: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定期心理筛查,对特殊学生重点保护;
2. **家庭**:加强亲子沟通,单亲家长可寻求社区帮扶,避免孩子成为“情感孤儿”;
3. **社会**: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为残缺家庭受害者提供医疗、法律支持;
4. **法律**:推广“校园暴力记录档案”,施暴者升学、就业时受限。
结语:让每一朵“残缺的花”都能向阳而生当拖把落下,塞入嘴中的不仅是布条,更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应有权利免于恐惧。唯有打破“法不责幼”的纵容、填补家庭支持的裂缝,才能让校园真正成为庇护弱者的港湾。
“他以为那是游戏,但暴力的阴影将伴随一生。”——这是文明社会不能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