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孩子长大后仍“跟妈亲”,多因妈妈做对了以下3点

社会 04-30 阅读:202 评论:0

在坊间,有句话叫做“儿大不由娘”,意思就是孩子长大之后,就不再顺从妈妈了,不再受妈妈管教了,甚至与妈妈之间的情感也开始淡薄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孩子长大之后独立性变强导致的,但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失望性隔离”。

那么,什么是“失望性隔离”呢?

在心理学中“失望性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妈妈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里,让孩子感受到了太多的失望情绪、负面感情体验,孩子和妈妈在一起无法体会到母子之间的温馨、快乐和幸福,频频地受到情感方面的伤害,从而激起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的时候,给孩子带了自以为孩子喜欢吃的面包,而孩子看到之后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吃面包。

结果,第二天妈妈下班的时候又给孩子带了另一个口味的面包,孩子,再次告诉妈妈,自己是不喜欢吃面包,而不是什么口味。

而过了几年之后,妈妈又给孩子买了面包……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被忽视,从而出现失望,产生极大的负面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到母子关系。

又比如,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瑕疵,妈妈就说孩子“这么大了连这个都做不好”。

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妈妈就说孩子“你真笨”……孩子从妈妈这里,得到的总是负面的评价,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产生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为了确保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会崩溃,孩子就可能会逐渐地淡化和妈妈的关系,避免受到来自妈妈更多的负面评价。

还比如,孩子与别人发生了争执,自己受到了误会,但是妈妈来了之后,并没有为孩子“撑腰”,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对孩子的解释置若罔闻等等。

妈妈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充当“老好人”,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根本不支持自己做任何事,甚至不爱自己。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对你产生了“失望性隔离”,那大几率长大之后很难继续和你“亲”了。

不过,也有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仍旧和妈妈很亲。

事实证明,长大后仍旧“跟妈亲”的孩子,多是因为妈妈做对了以下3点

第一点:对孩子给予应有的尊重

心理学教授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提到:“当孩子感觉被尊重时,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

这种尊重,本质上是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

而想要保持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深度,就需要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这个尊重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的习惯、兴趣、言行、隐私等多方面的。

简单地说,就是你把孩子“当回事儿”,孩子就会对你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情,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在乎”他。

所以,那些给予孩子应有尊重的宝妈,才会和孩子一直关系很亲,不易因为孩子长大而变得关系淡薄。

第二点:对孩子保持足够的宽容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跟踪调查显示,经常遭受斥责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其抗挫能力明显低于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

而那些在宽容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不仅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更能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积极解决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做错事、不会做事,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孩子的成长就是从错到对,从不会到会。

所以,我们需要懂得对孩子宽容一些,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应给予引导与安慰,让孩子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成长,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多来自妈妈的安全感、亲切感、幸福感,因为妈妈是自己遇到挫折时的“靠山”,是自己成长背后坚实的后盾。

如果孩子一犯错,妈妈就批评、斥责的话,那么孩子不仅感受到的都是负面情绪,造成亲子关系淡化,并且也很难得到有效地成长。

因为妈妈并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孩子仍旧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第三点: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

研究表明,获得家长积极支持的孩子,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表现比缺乏支持的孩子高出 42%,这种支持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在很多时候,都需要来自妈妈的支持,比如孩子拥有某个兴趣,那么妈妈就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支持。

就像孩子喜欢绘画,那么妈妈就给孩子准备画笔、颜料、画纸等,并且给孩子报了绘画班,让孩子能够充分地施展和提升自己的兴趣。

比如孩子在外面被误会,与他人发生争执受委屈了,妈妈要做的并不是去当和事佬,也不是强迫孩子向别人道歉,而是给孩子“撑场子”,问清事情的原委,解除其中的误会。

英国儿童心理学会的调查表明,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时,他们处理矛盾的能力会显著提升,心理抗压能力也会增强。

如果是他人的不对,妈妈就要力挺孩子,维护孩子的权益。如果是孩子的不对,妈妈也要向孩子讲清其中的道理,引导孩子在主观上认识到错误。

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受到动力,感受到一种积极的环境,孩子不仅会得到更高效的成长,还会深化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关系,就算是长大了,也仍旧会和妈妈很亲。

结语

总体来看,那些能够让孩子长大后依然和自己保持亲密关系的妈妈,是对孩子付出了更多、更细致、更用心地爱。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