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杀熟”,别把消费者都当傻瓜
“同一场直播,老用户下单贵30元”“优惠券电影票比线下还贵6元”……近期,多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商家利用算法对高频消费者实施差别定价,购买同一商品,老用户或常购客户往往需支付更高价格。
直播电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歌猛进”的姿态。有报告显示,2024年1—11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3万亿元,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为电商行业贡献了80%的增量。然而,在直播电商繁荣发展的背后,却涌动着“大数据杀熟”的暗流。多名消费者不约而同反映直播间“杀熟”,相互印证着。
新闻中列举的案例是商家在直播间玩弄“价格魔术”的真实写照:有消费者在某直播间购买标价138元的烤鱼套餐,结账时却显示148元,用家人不常购物的账号查看,价格又变回138元;有消费者用自己的账号下单某火锅套餐价格为39.9元,而小号则为“新人价”29.9元。对此,笔者曾有体验。
实际上,商家在直播间“杀熟”的逻辑很简单:为了“拉新”,对新人实施所谓的优惠价;而老顾客已经消费过了,没有“拉新”价值,就实行差异化定价。由于商家已掌握老顾客的个人数据,以今天技术手段实施“杀熟”很容易。不仅直播电商领域存在“杀熟”,传统电商、酒店预定平台等也如此。
面对消费者质疑和维权,实施“杀熟”的商家早备有辩解之词。在江苏有关部门发布的2024年度全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中,消费者发现第二次购买的价格比第一次购买时价格高出20%且页面未提示原因,商家以系统定价、不同时期促销活动不同等理由推脱——这几乎是所有商家的“剧本”。
商家实施“大数据杀熟”,既利用了技术隐蔽性也利用了信息差,致不少消费者发现难、取证难、维权难。这种价格算法实为精准算计,是“技术向恶”的又一例子。不仅侵害了消费者信息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而且对直播电商等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反噬效应,使消费者对平台和商家信任度打折。
无论是直播电商平台还是商家都要清醒意识到,今天的消费者在频繁经历“大数据杀熟”后,对这种“技术宰客”手段有一定认知和防范意识,比如通过大小号或不同手机进行测试,很容易发现被“杀熟”。从某种程度而言,商家正将消费者训练为“防‘杀熟’专家”,更有消费者反“杀”商家。
比如一些年轻消费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算法推送,避免被平台“杀熟”。还有一些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后,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使商家退还差价,承诺整改其价格算法,保证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多数消费者发现商家“大数据杀熟”后,则选择用脚投票。这都表明今天的消费者已不是傻瓜。
不过,不能只指望消费者与商家“斗法”。因为很多中老年消费者还缺乏测试“杀熟”、反“杀”商家的意识和能力;多数消费者即便发现被“杀熟”,也没有时间精力去维权。这需要市场“守夜人”依据消法实施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主动作为将整治“大数据杀熟”挺在消费者之前。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关于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的若干措施,明确将严查“大数据杀熟”等行为。期待以强有力监管护航消费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