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内向的人才懂!7个让你想原地“隐身”的社恐瞬间

内向的人,只是厌倦了为你们表演。
是这样,有种情况总在发生。你出现在某个地方——派对、工作场合,或者就是个普通的聚会。那噪音、那晃动的人影、那些像是连续几小时猛灌咖啡因一样不停聊天的人们——感觉就像一头扎进了一段忘了按静音键、音量全开的电视广告时段。
而你呢?你就只是……在那儿。存在着。内心默默倒数,计算着什么时候可以体面地离开,而不至于看起来像个彻底的怪胎。
嗯,如果这听起来已经过于熟悉,那你很可能就是生活中偏安静的那一类人。好吧,这意味着会有一系列我们自己才懂的、奇奇怪怪的小挣扎。
1. 让人不堪重负的社交聚会
好,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有人邀请你参加个活动。你其实不太想去,但你告诉自己:“行吧,我试试。” 时间快进一点,你人已经在那儿了,尴尬地杵在一个感觉像是你这辈子认识的所有人都同时出现的房间里。 音乐声震耳欲聋。人们的谈话声?汇成一片没完没了、嗡嗡作响的背景音,让你难以清晰思考。房间里的能量?感觉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吸走你的精力。 就在你打算在角落里找个清静待会儿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你。 “天哪,你怎么这么安静?” 太好了。现在所有人都看着你了。 如果说有什么时刻适合假装有紧急情况然后溜走,那一定就是现在。
2. 尬聊(Small Talk)的挣扎
好了,有人把你介绍给一个新朋友。不错。新朋友挺好的,看起来也友善。但接着——哦不——它发生了。 “呃,这鬼天气,是吧?” 此时此刻,你只能点头。努力装作很投入的样子。与此同时,你的大脑在呐喊,渴望着任何、任何比这更有深度的东西。 你不想表现得太奇怪,但是……说真的,是什么阻止我们直接跳到“你觉得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或者“你犯过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 显然,是社交规范。是**社!交!规!范!**阻止了我们。
3. 需要独处时间却被误解
听着,对全世界的外向者们绝无冒犯之意,但有时候——不,是经常——内向者只想一个人待会儿。没危机,没坏心情,就是……单纯地想独处。 但是,哇哦,人们真的会把这当成针对个人的事。
“你生我气了吗?”“你最近都不出来了。”“你一个人在家不无聊吗?”无聊?安安静静地坐着,不用费劲找话说?绝对不无聊。说实话,这可能是一周里我们感觉最惬意的时刻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外界似乎总认为“独处”等于“孤独”。并不是。
4. 在群体中被忽视
好的,场景:你在一个小组里。有人说了些什么。你其实有个想法——一个你觉得能为对话增添点价值的想法。 你等待一个插话的机会。 等着。 再等着。 然后,就在你准备开口的那一刻,另一个人抢先插了进来。 好吧,看来这个想法只能跟着我们进坟墓了。
5. 被迫合群的压力
哦,所以你更喜欢小型聚会?你不总觉得有必要说话?你在人群中待久了会感到精力耗尽? 那好吧,很明显,你肯定有什么毛病。
“你应该多说点话。”“你需要走出你的舒适区。”“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安静?”或者,换个大胆的想法,也许有些人就是不觉得有必要在每个房间里都当声音最大的人?也许这样也挺好的? 但社会不这么认为。社会认为,沉默是坏事,全天候社交才是好事。 我们可没强迫外向者因为我们喜欢就安安静静坐五个小时。也许就让我们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6. 社交互动后的过度思考
活动结束了。你回到家了。你成功脱身了。 所以,很自然地,现在轮到你的大脑开始播放“精彩回放”了——全是那些你本可以换种方式说的话。
“我当时为什么笑得那么怪?”“我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天哪,我打断他们说话了。他们肯定讨厌我了。”不管那次互动是五分钟前还是五年前发生的,大脑里的回放功能随时准备着毁掉你的夜晚。 而且,说真的,最糟糕的部分是什么?99%的情况下,根本没别人记得。只有你。只有你记得。
7. 被误解为不感兴趣或傲慢
好吧,你天生的“休息脸”(resting face)可能有点面无表情。或者也许你只是坐在那儿,存在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自得其乐。 但是不行。总得有人过来捅破它。 “你看起来像在生气。” 不,不,我只是长这样。 “你看起来很不友好。” 再说一遍。我。只是。长这样。 出于某种原因,如果你不时刻像只训练有素的金毛寻回犬那样咧着嘴笑,人们就认定你要么在策划谋杀,要么就是个自命不凡的讨厌鬼。而与此同时,你很可能只是在想晚饭吃什么。 也许如果人们别再试图“修正”内向者,他们会发现我们挺好的——只是不是那种喧闹类型的“好”。
最后的想法
说到底,作为一个内向者,生活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躲避不必要的对话,避免尴尬的社交场合,并祈祷人们不要把你的普遍安静当成是针对他们。 不是我们讨厌人。我们只是喜欢……适度地与人相处。 如果真的必须应对社交场合?请相信,我们内心已经在倒计时,计算着什么时候能回家,安安静静地坐着,然后在当天剩下的时间里谁也不用搭理。 那才是梦想生活啊。
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向特质,并学习如何在社交互动中保持内在平衡与成长,或许是每个内向者都可以探索的课题。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专栏《进阶的你,心理成长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