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儒家的双向奔赴,从互相影响到相互成就

推荐 05-06 阅读:17 评论:2

中华文化素来是一脉相承的。《周易》便可看做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根本”。而儒道两家的文化与《周易》更是有着深刻且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可以在《周易》中寻找到它的根,甚至可以说过中国所有的形而上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易”。

关于儒家与《周易》的关系,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孔子晚年对好《周易》的研习。《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记载,结合马王堆帛书《要》篇中"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佐证,揭示出原始儒家与《周易》的深层关联。

当然,儒家与《周易》的互动是双向的。其实在周初,《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占筮之书,它更是凝练周人统治者几代人与殷商复杂的关系中,所总结出来的天道规律的体现。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者们在“轴心突破”的思潮中,进一步发挥了《周易》中的德义思想。再加上《易传》十翼的成书,更是标志着儒家宇宙观与道德观体系的构建。此时,儒家的解经亦是造经,终于在汉代最终将《周易》确立为群经之首。

正如前文所说,儒家与《周易》的关系并非单向影响与被影响,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又相互成就。

《周易》的"三才之道"为儒家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三重架构,使儒家伦理获得了宇宙论支撑。这种"天人同构"的思维模式,在《中庸》"天命之谓性"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中得到充分展开。程颐《程氏易传》将"理"本体注入易学体系,形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范式,标志着儒家形上学的最终成熟。

先儒们对《易传》爻辞的的德性化诠释,不仅开创了儒家特有的解经传统,同时也完成了将《周易》占筮功能向心性修养的转化。《大象传》将64卦的自然意象转化为道德诫命,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宇宙秩序成为伦理规范的本源。《系辞》"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的政治哲学,与《礼记·大学》"絜矩之道"形成互文。而朱熹更是在《周易本义》中尤其强调“敬”功夫论,彻底将《周易》转化为心性修养的媒介。

从汉儒孟喜"卦气说"到王弼"得意忘象",儒家易学始终在象数与义理之间保持张力。北宋五子通过太极图说重构宇宙生成论,张载《横渠易说》则提出了"易即天道而归于人事"的命题,而将易学从宇宙论转向实践哲学。王夫之《周易外传》以"乾坤并建"解构程朱理气二元论,正标志着儒家易学在明清之际的实学转向。而这种诠释史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儒学自身范式的变革。

细究《周易》与儒家的关系史,本质上却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史。从占卜吉凶到穷理尽性,从象数推演到心性工夫,这个持续两千年的经典诠释传统,不仅塑造了儒学的理论形态,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09 19:34:49

    儒生一个个潜心于易,其祖师却不释易是何道理?师门幸还是不幸,此话欲问孔子!

  • 2025-05-09 20:35:11

    《周易》占筮,重天道举⺀天定论″之大旗,儒家将其教化天理成彰,其实着眼着重于人道,此谓⺀圣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