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斤大鱼里的生活辩证法:打破价值迷思的味觉记忆
文丨崔桂忠
五一清晨的农贸市场蒸腾着热气,鱼腥味混着人声鼎沸扑面而来。三条庞然大物横陈在摊位中央,两条白鲢不过二十来斤,中间那条花鲢却似小山般压弯了案板——墨绿鳞片泛着冷光,鱼尾扫过地面扬起细尘,47斤的庞大身躯引得众人驻足。“这鱼能长到卡车轮胎那么宽!”穿碎花裙的大妈踮脚比划,戴草帽的老汉咂舌:“600块?够买半扇猪肉了!”卖鱼老板叼着烟卷,烟圈裹着叹息:“城里人就爱小而精,这么大的鱼反倒没人要。”
人群像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唯有我盯着鱼眼——浑浊的瞳孔里映着市场顶棚交错的钢架,恍惚间竟觉得它像被困在钢筋森林里的另一个我。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时,我忽然想起松浦弥太郎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经和老板讨价还价,我花500元将这条承载着市井烟火的大鱼扛回了家。
铁锅咕嘟作响,乳白色的鱼汤翻滚着,升腾起的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鲜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二十双筷子同时伸向鱼汤,夹起鲜嫩的鱼肉,汤汁顺着筷子滴落,在碗里溅起小小的水花。孩子们举着鱼鳍当宝剑,笑声清脆,在屋内回荡,连屋顶的吊灯都跟着轻轻摇晃。鱼骨在碟中堆成小山,这场热闹的聚餐里,每个人的脸庞都染上了欢愉的红晕。当这场热闹的聚餐落下帷幕,餐桌上的鱼骨不仅承载着美味的记忆,更引发了我对消费价值的深度思考。
假如我请20人去饭店吃饭,即使花几千元,多年之后大家基本就忘记了,而这次花500元请大家吃这么大的鱼,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印象。正如《小王子》里狐狸所言“你要永远为你驯服的东西负责。”当我们亲手挑选食材、围炉烹饪,便在时光里镌刻下专属的情感契约。那些程式化的酒店宴席,精致摆盘如同精修照片,华美却缺乏生命力,很快在记忆中褪色成模糊的背景。
这种“非典型消费”的智慧,在生活中俯拾皆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农妇将整个夏天的阳光熬成果酱,让每个冬日清晨都能尝到季节的馈赠;日本茶道中,价值连城的古茶碗盛着普通抹茶,真正珍贵的是等待水沸时与时光对话的仪式感。杭州美院的老教授宁可花三个月工资买盏宋代建盏,也不愿用整套现代茶具——他们收藏的不是器物,而是跨越时空的温度。这些看似“不划算”的选择,实则是对生命质感的极致追求。
在流量为王、效率至上的时代,这条47斤的大鱼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消费主义的荒诞与真实。我们总在追逐标准化的“性价比”,却忘了生活最动人的部分往往诞生于不完美的缝隙。云南山区的村民用古法造纸,每张纸都带着树皮的纹路和阳光的褶皱;景德镇的陶艺家刻意保留坯体的气孔,让瑕疵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印记。这些“不经济”的坚持,恰恰构成了生活的诗意维度。
当鱼骨刺被清扫干净,这场味觉实验留下的不仅是唇齿留香。在物质过剩的今天,人们一边被消费主义裹挟着追求“最优解”,一边陷入选择焦虑:买最新款手机是否值得?报高价课程能否获得成长?这条大鱼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们学会在标准化的价值体系里,为感性留出呼吸的空间。
就像那条47斤的大鱼,它用庞大的身躯和独特的经历,教会我们:生活的价值不在冰冷的数字计算里,而在每一个充满情感温度的瞬间。下次面对“划算与否”的追问时,不妨试着放下计算器般的理性,拥抱那些看似笨拙却饱含温度的选择——毕竟,能在记忆里生长的,从来不是精确计算的成本,而是独一无二的情感浓度。或许我们可以从下一次购物开始,多关注内心的悸动而非标签上的数字,让生活重新回归有血有肉的真实。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