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重修三大殿省下两千万多万两白银?这只是加戏罢了

历史 05-05 阅读:14 评论:0

说起魏忠贤的功绩,不少人会提及天启朝的一桩大事 – 重建三大殿。据说当时朝廷为这项工程索银三千万两、工期二十年。而魏公公接手后,仅用两年时间外加596万两即告完成。魏公公为何如此“清廉高效”,把重修过程捋一遍就清楚了。

大工门阁三殿,初,万历年间冯御史嘉会掌河南道时,大家估计所需三千万,计工二十年。至天启年间鼎建,冯以少司马亦预估计撙节,乃所费不过六百万。诚区画安详,任劳任怨,祁寒暑雨,未之少懈,不四五年克臻厥成,劳难泯焉。

《酌中志·卷十五》

这种说法的原始出处为万历、天启两朝宦官刘若愚。但从其所述中不难看出,刘若愚原本表扬的是御史冯嘉会。就算是刘若愚报复魏公公故意乱写,这种说法也无可信之处,因为当时外廷各部司没资格决定重建三大殿的预算。

嘉靖二十九年,太常寺奏请朝廷拨款修葺天坛。时任工科给事中的谢登之,提议由原负责内廷土木的内官监制定工程预算。并不是谢登之觉得宦官办事更牢靠,他单纯就是为了防一个人 -- 小阁佬严世蕃。

当年严世蕃不仅升任太常寺卿,借其父的权势他在各部司(尤其是工部)也已颇具影响力。所以他鼓捣这个项目,明眼人都知道,修葺是假,借机敛财才是真。在扳不倒严世蕃的情况下,谢登之只能“曲线救国”,想办法限制严的贪腐规模。

除了提请世宗不待见的宦官来控制预算之外,他还要求工部在开工前将预算先扣三分之一。

嘉靖二十九年题准,凡内府及在外各项大工,例应内官监估计,工部扣留三分之一者。遇有工程,严禁官匠,从实估计,不得恣意加增,以俟扣留。仍行监工科道及工部委官,凡验收物料,严加稽查,足用即止,不必泥数收完 ……

《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一》

明廷和世宗不仅接纳了谢登之的建议,还将他的方法写入了“行政法”《大明会典》,成为明朝正式制度。所以天启朝,外廷部司为三大殿工程要价三千万两这种说法就是子虚乌有。外廷根本没这个资格,这本就是魏公公负责的内廷的权力。

至于魏忠贤用时两年、花费596万两,这是事实且有工部奏报为证,“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 … 所费银计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一十九两七钱六分八厘四毫一丝六忽一微”。

但是这故意忽略了另一项事实,这项工程不仅在万历朝就开工了,而且万历朝就已经在大把花钱了。

(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工科给事中李瑾劾奏督工太监陈永寿言:皇极门竖柱无期,皆永寿躭延牟利,其兄锦衣卫百户陈邦彦为之敛收,每勒索物料指一倍十,即如派湖广大木价四百万,比嘉靖间多一百万,乞治永寿及邦彦罪。不报。

《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七》

(万历三十七年九月初一)户科给事中韩光祜言:内监陈永寿所派三殿木植大工,钱粮至九百三十余万,比嘉靖间三门午楼之费尚增一倍,乞明诏天下,蠲湖广、川、贵三省木价之半。不报。

《明神宗实录·四百六十二》

万历二十五年三大殿被雷击焚毁(前一年坤宁、乾清两宫也同样被焚毁),万历不仅借机向全国放出矿税使,其后还命内官监总理陈永寿制作相关工程预算并采备木料。

陈永寿以南方采木运至京师费时费工为由,借机漫天要价(相关省份不直接供应木材,而是出钱出徭役由陈永寿组织采运)。例如湖广派木19970根、定银420万两;四川派木24601根、定银400万两;贵州派木12298根、定银109.7万两。总计报银930万两,这都还没有算石料、沙灰、油漆等。

这预算一出炉,不仅户部、工部高喊造不起,湖广、四川、贵州的督抚和布政使司也纷纷上疏朝廷,要求考虑地方民情,蠲免相关加派和额外的徭役。但神宗将反对的奏疏全部留中,内阁和各部司只得想别的办法来减轻地方和朝廷的压力。

一,允许负责供木的布政使司额外加派税银,以及截留部分税赋。如四川留商税、南京事例款、税契等,税粮每石加派五钱、每丁加派五分(十年为期)。二,允许相关布政使司,酌情分年分批采运木料,以降低地方财政压力。三,其余布政使司出协济银,如广东每年协济湖广2.5万两、山东每年协济四川2.5万两等等。四,用朝廷制度来砍大头。

工部侍郎王汝训以嘉靖朝成例以及《大明会典》的规定,奏请将工程预算扣减三分之一,“类以三分为率,存留一分,此旧例也”。神宗在沉默了几个月后,最终同意了这些方案,这就相当于将采木相关预算给压到了620万两的规模。

但是在木料采运过程中,预算还是不时被增加。比如万历四十四年,湖广三运木料采办接近七成时,又被加派“金柱三百八十根 … 明梁等一百六十余根,各长五丈五尺,高三尺五寸”……

另外在万历朝,三大殿的重建一直都没有全面开工。至万历四十一年,先行修复了会极、归极二门。万历四十七年清理、修葺了皇极门(现今太和门的前身)和三大殿的地基。

注:会极门为现今故宫协和门、归极门为现故宫熙和门、皇极门为现故宫太和门。

至于原因,一是需等待物料(天启登基时还有的八千根木料在运输途中),二是神宗不知什么原因不同意边办料边开工(可能是缺人工相关的钱粮)。

短命皇帝朱常洛登基后,从内帑中拿出了一百万两,皇极门正式开工重建并于天启二年正月完工。接着明廷内部陷入残酷的党争,直到魏公公扳倒东林后,三大殿主体工程才正式开启。

也就是说魏公公接手时,工程预算的大头,木料已置办齐备;地基和三门也已重修完毕。这些都没有被计算归入魏公公团队最终的工程造价中。按照工部的奏报,天启五年开工的三大殿工程总算为(银米合计)578.81万两,而包括透支、拆借等最终的实际支出为595.75万两。

综上,魏公公团队是否省下两千多万两白银,以及和外廷部司相比谁更省钱,大家就各抒己见吧。

注:我们当下在故宫看到的三大殿和其初建时差异很大。嘉靖三十六年三大殿重修(也是因雷击焚毁)时为了节约造价,将三大殿的建筑规模缩小了将近一半。天启朝重修时为了减小以后火灾的损失,不仅维持了嘉靖朝的缩减,也拉大了三大殿之间的距离(其后规制一直沿袭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