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美方多次传递关税和谈信号,商务部:正评估美方诚意
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飙升至145%,创下国际贸易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然而短短一个月后,“关税核爆”却如“回旋镖”一般,完全反噬到了美国自己身上——农场主集体焚烧大豆抗议出口停滞,特斯拉因零部件断供被迫关闭加州工厂,纽约股市单周蒸发4.2万亿美元市值。
当白宫经济顾问私下向媒体承认“关税反噬远超预期”时,华盛顿突然通过五个非公开渠道向北京传递谈判信号。很显然,主动掀起关税战的美方,已经有些扛不住了。
只不过,美帝主义亡我之心始终未死,如今这场看似美方主动示好的“求和”戏码,究竟是战略转折的前兆,还是新一轮极限施压的烟雾弹?

一、美方“求和”背后的三重窘境
5月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美方称期待与中方谈判并将达成协议”的提问,给出了意味深长的回应:“中方正在进行评估美方的诚意。” 这一表态背后,折射出美国在关税战中陷入的三大困局:
1. 通胀野火吞噬民生基础
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对等关税”政策,已让美国普通家庭年支出激增2300美元。沃尔玛财报显示,其进口商品库存成本同比暴涨47%,被迫将1.2万种商品下架。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关系统因税率计算过载瘫痪36小时,导致洛杉矶港堆积的12万个集装箱无法清关。
2. 产业链断裂反噬制造业
福特汽车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被迫暂停F-150电动皮卡生产线;高通因失去华为订单,季度净利润暴跌62%。正如彼得森研究所警告:“美国试图用关税重塑产业链,却忘了自己的制造业空心化已病入膏肓。”
3. 政治盟友体系濒临瓦解
当欧盟启动280亿美元对美反制关税,加拿大宣布暂停《美墨加协定》谈判时,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彻底沦为外交孤立的导火索。德国经济部长直言:“与其被勒索,不如转向亚洲市场。”

二、中方的“战略天平”:砝码与底线
面对美方密集释放的谈判信号,商务部发言人以“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十二字定调,这绝非外交辞令,而是基于三大战略支点的底气:
1. 市场多元化的“防弹衣”
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3%降至13.8%,而“一带一路”贸易额逆势增长21.4%。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对欧出口占比突破60%,墨西哥更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市场,早已不是不可替代的选项。
2. 技术突围的“反制密码”
当美国将16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时,中方立即加大对重稀土的出口管制,此举直击美军工“七寸”——F-35战机60%的雷达组件依赖中国稀土供应。这种“你打科技战,我断资源链”的精准反制,让美方首次感受到产业链优势被反向锁喉的寒意。
3. 制度型开放的“新棋局”
从向WTO起诉美方违反最惠国待遇,到推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扩容,中国正将贸易博弈升级为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正如《中美经贸关系白皮书》所言:“单边主义终将被多边合作碾碎。”

三、谈判桌上的“诚意探测器”
尽管美方释放和谈信号,但商务部明确划出红线:取消单边关税、停止技术封锁、撤销非法制裁。这三个条件犹如“诚意探测器”,直指美方行动与表态的矛盾本质:
关税“障眼法”:即便美方宣布对352项商品豁免复审,其核心的301条款关税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科技“伪和解”:高通恢复向华为供应4G芯片的同时,美国国会正推动立法切断中美半导体合作,这种“边喂糖边扎针”的策略注定难以取信。
外交“双面戏”:国务卿布林肯示好“不愿脱钩”的表态,与特朗普“考虑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威胁形成荒诞对比。
对此,商务部警告意味深长:“若美方不纠正错误措施,任何谈判都是胁迫讹诈的遮羞布。”
四、全球治理的“世纪抉择”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关税数字的较量,成为两种治理范式的终极对决。当特朗普在爱荷华州挥舞“加税大旗”收割选票时,上海自贸区正以“三班倒”节奏赶制出口订单;当美国农民焚烧大豆宣泄愤怒时,东盟十国外长在郑州共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化方案。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2018年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时,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暴跌98%,如今中国通过巴西、阿根廷的多元化供应,反而建立起更稳定的粮食安全体系。这印证了一个真理:用霸权扭曲经济规律,终将被规律反噬。
尾声:时间站在理性一边
5月2日,商务部回应的余音未散,两条新闻悄然登上全球媒体头条:美国4月CPI冲上8.7%创40年新高,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这组数据恰似时代的隐喻——当“美国优先”陷入通胀泥潭,“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以开放姿态重构经济版图。
或许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言:“21世纪的秩序不会诞生于关税战火,而将孕育于合作沃土。” 中方的谈判大门始终敞开,但钥匙,永远握在尊重与平等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