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老师一把有温度的戒尺?教育惩戒权终于要有“说明书”了!
谁来给老师一把有温度的戒尺?教育惩戒权终于要有“说明书”了!
陈黎明工作室
2025年05月01日 06:00 江苏
以下文章来源于黎明在线520 ,作者陈黎明

黎明在线520 .
你好,我是黎明老师,30年教育一线经验,为教师提供课堂创新锦囊,为家长拆解育儿难题。在这里,有差生逆袭秘诀、课堂活跃妙招、亲子沟通零焦虑对话术。每天5分钟,收获实战干货。关注“黎明在线520”,解锁“从容育人”智慧,让教育照亮每一个生命!


“手机刚收进讲台抽屉,家长就拍着校长室的桌子要说法。”
“不过说了两句,孩子回家就哭闹着要TL。”
……
这些听上去荒诞的段子,如今却成了老师们日常的真实写照。
曾经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不知何时变成了如履薄冰的“雷区”,教育惩戒权这个本该助力成长的工具,反倒成了让老师们左右为难的“烫手山芋”。
年轻教师小王入职不到半年,就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滑铁卢”。
那天,后排男生偷偷用手机刷短视频,笑声引得全班骚动。
小王老师按校规收走手机,没想到当晚就接到家长的连环电话,指责他“侵犯孩子隐私”。
委屈的小王翻看校规才发现,虽然写着可以暂时保管违纪物品,但具体流程、归还时限却一概未提。
这种模糊地带,让许多新老师在惩戒时如盲人摸象,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踩了红线。
老教师李老师的遭遇更令人唏嘘。
去年冬天,她批评了总在课堂睡觉的学生,没想到第二天家长带着录音笔找到学校,
质疑老师“语言暴力”。
尽管最后调查证明并无不当,但这场风波让李老师心灰意冷:“教了二十多年书,现在连句重话都不敢说,真怕哪句话就成了把柄。”
如今,不少资深教师选择“佛系教学”,课堂纪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不愿管,而是寒了的心难再热起来。
教育惩戒权的尴尬,本质上是规则与现实的撕裂。
某地曾出台的惩戒条例,洋洋洒洒列了27条禁止事项,真正能用的手段却寥寥无几。
就像给老师一把戒尺,却规定只能轻轻触碰,这样的“阉割版”惩戒,既无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又让老师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更棘手的是家校关系的错位,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为“易碎品”,过度保护的同时,却忽略了老师正常的教育职责。
一旦出现矛盾,学校为平息事端,往往让老师成为“背锅侠”,这种恶性循环,逐渐消解着教师的职业尊严。
但放任不管带来的后果同样触目惊心。
某重点中学的走廊里,学生追追打打,老师却不敢贸然阻拦,只因担心被误会成“体罚”;有学生故意撕毁全班作业本,老师只能默默加班重写教案……
这些看似极端的案例,折射出教育惩戒缺失带来的混乱。
教育不是无底线的纵容,没有适当的约束,再美好的教育愿景都将沦为空谈。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给教育惩戒权装上清晰的“导航系统”。
深圳某学校的探索值得借鉴:他们邀请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制定校规细则,将“上课玩手机暂存三天”“扰乱课堂秩序课后留校沟通”等条款一一细化。
这种透明化、民主化的规则制定,让惩戒有章可循,也让家长心服口服。
当学生违纪时,翻开校规就能找到对应条款,既维护了教育的权威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专家们也纷纷开出良方:教育部门应出台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把抽象的规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手册”;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面对不合理的投诉,敢于为老师撑腰;同时,将惩戒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帮助老师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北京某区成立的“教育惩戒申诉委员会”就是有益尝试,教师、家长、法律顾问共同参与听证,48小时内给出处理结果,这种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八成以上的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教育从来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博弈,更不该演变成家庭与学校的对立。
当教育惩戒权被赋予清晰的边界、有力的支持和温暖的温度,它就能从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变成照亮成长之路的灯塔。
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编织的保护网。
而给予老师一份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底气,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更是对万千家庭未来的负责。
毕竟,我们等待不起的,是一代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