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给带娃,儿媳不给养老,到底谁更吃亏?真相现实又无奈

历史 05-06 阅读:5 评论:0

“妈,您就帮我们带两年孩子,等上幼儿园就好了。”李梅抱着八个月大的儿子,声音里带着哀求。

“我腰不好,带不了。你们请保姆吧。”

张阿姨头也不抬地刷着短视频,屏幕上的笑声在安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刺耳。

五年后,张阿姨因脑梗住院,儿子出差在外,她给儿媳打电话:“梅子,医院要家属签字...”。

“妈,我公司正在裁员,实在走不开。您让护工处理吧。”

电话那头传来敲键盘的声音,李梅用键盘的声音回绝了婆婆的请求。张阿姨望着天花板,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现世报”。

要知道,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在中国很多家庭中都在上演。

当传统孝道遭遇现代生存压力,“婆婆不带娃,儿媳不养老”的对抗逻辑逐渐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家庭潜规则。

那么,这场看似公平的交易背后,真的有人赢吗?

婆婆为什么不想带娃?

在很多家庭中,婆婆带娃常被视作“理所当然”,实则背后藏着她们诸多的无奈与委屈。

1、婆婆有自己的生活。

她们年轻时为家庭操劳一生,晚年本应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像跳舞、唱歌等兴趣爱好,可能因带娃被迫放弃,心理落差大,难以接受。

2、身体和精力不够。

带娃是体力活,一点不比上班轻松。加之对上了年纪的婆婆来说尤为吃力。

况且还有很多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疾病,过度劳累会加重病情,即便身体尚可,长时间劳累也吃不消,还担心因体力不支影响孩子健康。

3、代际教育观念冲突频发。

一代人就是一代人,代沟是必然存在的。

婆婆通常秉持传统观念,儿媳受现代教育理念影响,如穿衣、育儿方法等方面差异大,易引发矛盾,婆婆怕被指责而却步。

关于以上这几点,现实中有太多的案例了。记得有一次和一位阿姨聊天,她就给我抱怨过说。

有一次她生病了,发着烧躺在床上,孙子却一个劲地在旁边哭:“奶奶抱”、“奶奶我要出去玩”、“奶奶起来”、“奶奶我饿了”。

那一刻,她只觉得,自己好累啊。

即便如此,儿子、儿媳也没有关心过他,最多不过是一句:“妈你辛苦了。”

还有一次,儿媳下班回来,看到孩子光着脚在地上跑,她顿时就埋怨起来:“妈,你怎么不让孩子穿鞋啊?这会感冒的啊!”

语气里,满是责备。

那时候她正在洗菜,没想到就是这个功夫,孩子就脱了鞋呢?她心里那个苦啊,眼泪当场就掉下来了。

那些自己带娃的“倔强媳妇”

在不少年轻妈妈的世界里,若婆婆不愿帮忙带孩子,她们往往会选择独自扛起这份重任,内心想着“咬咬牙总能挺过去”。

然而,当真正踏入带娃生活,才惊觉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刚开始,在她们看来,带娃不过是一场三年的“攻坚战”,只要咬牙坚持,就能顺利通关。

可育儿工作绝非想象中那般轻松,它是一场漫长而高强度的“持久战”。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到夜幕深沉、万籁俱寂,妈妈们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不得停歇。

喂奶、换尿布、哄睡、陪玩……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力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逐渐透支。

另外,除了身体上的劳累,还有心灵上的疲惫。一旦缺乏家庭支持,很容易陷入抑郁或情绪失控的状态。

还有一些女性,面对自己带娃,在与闺蜜或朋友聊天时会说:“带孩子也是一种幸福。”

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在日复一日的带娃生活中自己已经开始与社会脱节,曾经非常自信和骄傲的职场女神,不知不觉中暗淡下来了。

另外,在长期的缺乏成长的过程中,会导致自我价值的降低,那样的话,原本温和的夫妻关系也会因为经济压力和心理不平衡而出现裂痕。

至此,可能还有不少女性会选择,不要婆婆,让自己的亲妈来帮忙。

可即便是自己母亲,也不一定没有分歧。

毕竟不同代的育儿观念很容易产生冲突。

时间一久,不仅和婆婆关系没缓和,反倒和亲妈也因鸡毛蒜皮的事产生矛盾,进退两难。

如何破局?

再回到“婆婆不给带娃,儿媳不给养老”的话题,到底谁更吃亏呢?

其实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婆婆没给带孙子,失了亲情,老了被“客气”疏远,甚至有的孙子还不认“奶奶”,让自己心里十分难过。

儿媳没养老,表面上看自己独立了,实则把亲情也一起丢了,同时即便打官司,也是吃亏的。

《民法典》第1067条白纸黑字写着:“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也就是说,就算婆婆真的没带过一天孙子,儿媳在法律上也没有拒绝赡养的资格。

其实,在一家人里,只要一旦开始算计,有了小心思,输的永远都是全家。

如何破局?唯有体谅,才是出路。

仔细想想,婆婆不愿意带孙子,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她也累了一辈子,想为自己活一回。

儿媳不愿意养老,也不是没良心,而是她也在苦苦挣扎,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

谁都不容易,谁都有自己的苦衷,只是往往没人愿意停下脚步,认真倾听对方的心声。

婆婆心里想:“我把你养大,盼着你成家立业,好不容易盼到能喘口气的时候,你却还指着我继续操劳。”

儿媳心里想:“我拼命挣钱、拼命养家,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你不能拉我一把?”大家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都觉得自己被辜负了。一边是年老体弱的孤单,一边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无奈,这种矛盾似乎难以调和。

但其实,只要双方能换位思考,理解彼此的难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婆婆如果有力气,能帮一把是一把,毕竟如今年轻人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儿媳如果心存感恩,哪怕老人帮得少,也该心存一份念想。

因为家,永远不是靠“对等付出”来支撑的,而是靠彼此的心软、彼此的体谅、彼此的愿意。

帮带娃,不是义务,是情分;养老,不是交易,是回报。只要双方能理解这些,那很多看似解不开的疙瘩,就能慢慢松开。

老话说的对,“人心换人心”,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回敬你。”

家,永远比输赢重要。

人这辈子,房子再大,钱再多,如果家没了温度,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空。

最后希望,看过此文的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读者们,关于“婆婆不带娃,媳妇不养老的解读”,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网友评论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