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年追凶:老吕深陷执念,杀害儿子的凶手到底是谁?
2012年7月的一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老吕家那略显破旧的小院里。
茌平县公安局局长带着一行人,神色庄重又带着一丝欣慰地走进了这个小院。
老吕正在院子里发呆,这些年,他一直被儿子的案子折磨着。
看到局长等人,老吕一下子站了起来。局长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老吕的手,激动地说道:“老吕啊,你儿子的案子破了!杀害你儿子的凶手抓到了!”
听到这话,老吕愣住了,一时间竟有些反应不过来。过了几秒,他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这11年,他无数次在梦中盼着这一天,如今真的来了,他却感觉像在做梦一样。
局长拿出一个平板电脑,轻轻点开一段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个面容憔悴的男人,他就是刘春韬。
刘春韬对着镜头,满是悔恨地说道:“老人家,我对不起您,当年我年纪小不懂事,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杀害了您的儿子。我知道我罪大恶极,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原谅我……”
老吕看着视频,眼中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他愤怒地指着屏幕大骂:“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我儿子没了,我这11年怎么过来的你知道吗?我不会原谅你,你就等着法律的严惩吧!”骂完,老吕已是泣不成声。
这一刻,11年的痛苦、愤怒、委屈,都随着泪水宣泄了出来。
老吕知道,儿子的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而他这么多年的坚持,也终于有了结果。
回溯案件2001年11月20日,吕洪生像往常一样,早早做好了晚饭,满心欢喜地等着儿子吕金磊回家。
吕金磊开出租车为生,每天这个点,他总会结束一天的奔波,回到家中,和父亲分享一天的见闻。
可这一天,饭菜热了又凉,时钟的指针无情地走向十点,却始终不见儿子的身影。
老吕坐不住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匆匆披上外套,冒着寒风,一路小跑来到儿子常去揽客的汽车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汽车站里冷冷清清,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在寒风中摇曳,吕金磊的出租车和他本人都不见踪影。老吕拉住几个还在等客的司机,焦急地询问:“你们看见我家金磊了吗?”得到的却都是摇头和无奈的眼神。
老吕心急如焚,他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可依旧一无所获。
这一夜,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县城,却始终没有找到儿子的一丝踪迹。
2001年11月21日一大早,聊城市茌平县警方接到报案,在某个村庄的一条小路上发现了一具男尸。
消息很快传到了老吕耳中,当他得知死者身上带着能证明身份的电话缴费单,且种种迹象都指向自己的儿子时,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老吕跌跌撞撞地赶到公安局,看着那具盖着白布的尸体,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颤抖着双手,缓缓揭开白布,看到儿子那张血肉模糊的脸时,他眼前一黑,差点昏死过去。
吕金磊的头部被砍得惨不忍睹,身上布满了几十处刀伤,原本年轻鲜活的生命,此刻却冰冷地躺在那里,再也无法回应父亲的呼唤。
老吕悲痛欲绝,放声大哭,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懂事孝顺的儿子,究竟遭遇了什么?是谁如此残忍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老吕的生活瞬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与汪诚的矛盾老吕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整个人仿佛丢了魂一般。但在极度的悲痛中,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人——汪诚。
愤怒和仇恨瞬间涌上心头,他认定,汪诚就是杀害儿子的凶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原来,案发三个月前,老吕除了经营小旅馆,还在车站旁边照看自行车、摩托车挣点辛苦钱。
那天,汪诚骑着摩托车来到停车点,把车寄存后便离开了。20天后,汪诚来取车,老吕按照惯例,让他交20块钱看车费。
可汪诚一听就火了,觉得这价格太贵,两人当场就吵了起来。
汪诚态度恶劣,还想强行把车骑走,老吕也不是好惹的,直接把摩托车扣了下来,放话道:“今天不把钱交了,这车你别想骑走!”
当天晚上,老吕正在旅馆里休息,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汪诚就带着两个小青年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
汪诚指着老吕的鼻子大骂:“你个死老头,不就20块钱吗?还扣我车,今天非得给你点颜色看看!”说着,那两个小青年就冲上来对老吕拳打脚踢。
老吕根本来不及反抗,只能用手护住头,在地上痛苦地翻滚。
一顿暴打之后,老吕被打得鼻青脸肿,脑袋嗡嗡作响。去医院一检查,是轻微脑震荡,光医药费就花了1000多块。
可汪诚却一分钱都不愿意出,还嚣张地说:“车我不要了,你这老头给我等着,这事没完!”
老吕又气又急,可又拿汪诚没办法,最后只能把那辆摩托车卖了,换了300块钱,好歹弥补了一点损失。
从那以后,老吕就和汪诚结下了仇。如今儿子突然遭遇不测,还被两个年轻人杀害,老吕越想越觉得可疑。
“肯定是汪诚干的!他是在报复我,拿我儿子出气!”老吕咬着牙,握紧了拳头,心中的仇恨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一刻也不停地灼烧着他。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汪诚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初步排除老吕坚信汪诚就是凶手,火急火燎地赶到警局,将自己和汪诚的过节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警方,言辞激烈地要求警方立刻逮捕汪诚。
警方深知老吕此刻的心情,一边安抚他,一边迅速展开对汪诚的调查。
很快,汪诚被带到了警局审讯室。他刚一坐下,就察觉到气氛不对劲,还没等警察开口,就大声嚷嚷起来:“你们凭什么把我带到这儿?我可什么都没干!”
负责审讯的警察严肃地看着他,说道:“汪诚,吕金磊你认识吧?他在11月20号晚上遇害了,有人怀疑这事儿和你有关。”
汪诚一听,眼睛瞬间瞪大,情绪变得异常激动:“开什么玩笑!就因为我和他爸有点矛盾,你们就怀疑我杀人?我哪有那胆子,也没那闲工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警察接着询问他案发当晚的行踪。汪诚皱着眉头,仔细回忆后说道:“那天晚上,我们饭店有人包桌请客,忙得我晕头转向。从下午开始,我就在厨房里杀鸡宰鱼、洗菜配菜,一刻都没停过。一直到晚上12点客人都走了,我才和同事们一起回宿舍。”
为了核实汪诚的话,警方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他所在的餐馆。餐馆老板和同事们纷纷证实,汪诚说的都是真的。
老板还说:“那天晚上可把大家累坏了,汪诚一直在厨房帮忙,根本没离开过。”
同事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为汪诚作证,有的说:“我一直和他一起干活,他哪有时间去杀人啊。”还有的说:“他这人虽然脾气有点急,但绝对不是会杀人的人。”
警方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他们又调查了汪诚口中那两个曾和他一起去找老吕麻烦的小青年。
这两个小青年也是餐馆的员工,面对警方的询问,他们吓得脸色苍白,连忙摆手说:“我们就是跟着汪诚去要个车,真没干别的坏事,更没杀人啊!”
经过进一步查证,这两人在案发当晚同样在餐馆忙碌,有充足的不在场证明。而且,警方组织相关证人辨认后发现,他们根本不是搭乘吕金磊出租车的那两个年轻人。
综合多方面的调查结果,警方初步排除了汪诚的作案嫌疑。
当警察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吕时,老吕怎么也不肯相信,他情绪激动地喊道:“这不可能!他肯定是提前安排好了,找人给他作伪证。他在公安局肯定有熟人,你们是不是被他骗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论警方怎么解释,老吕都坚信汪诚就是凶手,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一场调查陷入了僵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调查中断尽管警方排除了汪诚的嫌疑,但老吕依旧坚信汪诚与案件脱不了干系,不断向警方施压。而警方这边,茌平县以抢劫杀人方向展开的调查也举步维艰。
刑警们分成多个小组,对案发附近的所有村庄展开地毯式走访。他们一家一家地敲门,向村民们打听案发当晚是否看到过可疑人员或车辆。
寒风呼啸,村民们大多早早关门闭户,刑警们在冷风中吃了不少闭门羹。即便遇到愿意配合的村民,得到的回答也大多是“没看到”“不知道”。有的村民甚至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对警方的询问避而不见。
收费站也是调查的重点区域,警方仔细查阅了案发时间段内的所有车辆通行记录,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但当时的记录并不完善,很多信息模糊不清,根本无法确定哪辆车与案件有关。
而且,由于案发时间是冬季的深夜,路上车辆本就稀少,这让排查工作更加困难。
与此同时,痕迹检验工程师在案发现场——那辆布满血迹的出租车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凶手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在车内容易留下指纹的地方,如方向盘、仪表盘、座椅等,都进行了精心擦拭。经过反复勘察,他们只在车顶上沿角落处提取到了唯一的一枚血指纹。
可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指纹远程查询系统,警方拿着这枚指纹,却不知道该与谁比对。
他们先是把这枚指纹与汪诚以及他那两个年轻朋友的指纹进行比对,结果均不相符,这让警方之前的一些推测再次陷入迷茫。
案件的调查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所有的线索都断了,警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老吕看着警方毫无进展,心中的焦虑和愤怒与日俱增,他不断在警局和家之间奔波,希望能催促警方尽快破案,可每一次得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消息。
中风与执着案件毫无进展,老吕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沉重得喘不过气来。每过一天,他都觉得儿子的冤屈就多一分,而凶手却还在逍遥法外,这种感觉让他痛不欲生。
老吕频繁地往公安局跑,每次去都要找负责案件的警察询问进展。他满脸焦急,声音颤抖地说:“警察同志,我儿子的案子怎么样了?抓到凶手了吗?”
可得到的回答总是让他失望,不是“还在调查”,就是“暂时没有新线索”。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吕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头发也变得花白稀疏。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儿子讨回公道,让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
然而,过度的焦虑和劳累最终还是压垮了老吕。
老吕多年的奔波让他得了中风,他的腿脚变得不利索,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眼睛也看不太清楚,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的。
即便如此,老吕也没有放弃。他不顾自己身体的不便,依然坚持为儿子的案子奔波。
他的第二任妻子看着心疼,劝他说:“别再折腾了,你身体都这样了,先把自己照顾好。”
可老吕却坚定地说:“不行,我要是不把凶手找出来,我死不瞑目!金磊是我唯一的儿子,我不能让他死得不明不白。”
从此,老吕拖着病体,继续为儿子的案子努力。他到处收集线索,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他都不放过。
转机出现在老吕的执着和警方的坚持下,日子一天天过去,案件虽然毫无进展,但谁也没有放弃。
2007年,对于老吕和负责此案的警方来说,迎来了一个看似充满希望的转机——全国建立起了指纹远程查询系统。
这个消息让老吕黯淡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他仿佛看到了儿子沉冤得雪的希望。而负责此案的民警们也深知,这或许是打开案件突破口的关键。
从那以后,当年负责此案侦破的民警和痕检工程师,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守在电脑前,将当年案发现场提取到的那枚唯一的血指纹,录入到指纹自动比对系统中进行查询。
他们心里清楚,只要嫌疑人再次作案或者被警方处理,指纹系统就会记录在案,凶手就无处可逃了。
然而,希望虽然有了,但过程却异常艰难。当时的信息库还在初建阶段,数据十分有限,每一次查询得到的结果都令人失望。
看着受害者家属心中的希望一点点被磨灭,办案民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他们和老吕一样,始终没有放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方的指纹信息库快速发展和扩建,数据量越来越大。
在无数次的查询之后,2012年5月14日,终于迎来了重大突破!系统里出现了一枚与案发现场血指纹极为相似的指纹。
这枚指纹的所有者名叫刘春韬,是茌平县冯屯镇的一名犯罪嫌疑人,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时正关押在聊城监狱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警方激动不已,技术人员立刻对两枚指纹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比对。最终确定,刘春韬的指纹和11年前留在吕金磊车上唯一的血指纹十分吻合。
这个消息让警方看到了破案的曙光,也让老吕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他们迅速提审了刘春韬,准备在他口中挖出案件的真相,让这起尘封11年的案件大白于天下。
真相大白刘春韬被带到审讯室,刚坐下时还试图逃避,眼神闪躲。
但在警方拿出那枚血指纹铁证面前,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交代了所有犯罪事实。
原来,案发当天,刚满20岁的刘春韬正和初中同学史兆文在街上闲逛。两人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身上的钱也花得一干二净。
那天,他们突发奇想,想要弄辆车来开,顺便抢劫点财物。
他们来到出租车经常停聚的地方,眼睛不停地在一辆辆出租车间扫来扫去。
很快,他们就盯上了吕金磊那辆崭新的昌河牌小面包车。一是因为车看起来很新,应该能卖不少钱;二是吕金磊和他们年纪相仿,身形还比较瘦小,他们觉得下手容易成功。
谈好30元车费后,两人上了车。吕金磊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启动车子向目的地驶去。当车到达指定位置停好后,刘春韬使了个眼色,史兆文心领神会。
刘春韬突然从腰间抽出事先准备好的钢棍,对着吕金磊的头部就是狠狠一击。吕金磊毫无防备,头部遭受重击,身体猛地向前一倾,双手下意识地想要抓住方向盘反抗。
史兆文见状,也慌了神,生怕吕金磊挣脱,赶紧拿起一旁的瓦刀,朝着吕金磊身上乱砍。吕金磊拼命挣扎,大声呼救,可深夜的郊外根本没人能听见他的求救声。
刘春韬和史兆文被吕金磊的反抗激怒,又害怕事情败露,下手越来越狠,凶器不停地朝他身上砸下去。
一番疯狂的砍杀后,吕金磊渐渐没了动静,瘫倒在驾驶座上,鲜血溅满了整个车厢。两人看着眼前血腥的场景,吓得不知所措,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他们害怕被人发现,匆忙将吕金磊的尸体藏到了小路旁边的玉米垛里。
本想着把面包车开走据为己有,但车上到处都是血迹,他们越看越害怕,担心这样开着车会被警察一眼识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于是,在开了近十公里后,他们把车丢在了田里,然后慌慌张张地逃离了现场。
此后,两人如同惊弓之鸟,再也没有联系过,各自过起了所谓“正常”的生活。
刘春韬继续在外面惹是生非,后来因为又一次抢劫被抓,判了10年有期徒刑,他的指纹也因此被录入了警方的指纹库。
而史兆文则选择结婚生子,试图将这段罪恶的过往深埋心底。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1年后,他们的罪行还是被揭露,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老吕对儿子吕金磊的爱,在丧子后的11年里化作了一团炽烈却灼人的火。这团火支撑着他在中风后拖着半残的身体往返警局,把儿子的不锈钢保温杯视若遗物般摩挲了无数个日夜。
这份执念是他对抗世界崩塌的唯一支柱,让他在漫长的绝望里不至于彻底沉沦。
然而,当这团火蒙上偏见的阴影,却险些烧向无辜之人。
因为与汪诚的20元存车费纠纷,老吕认定这个“曾带小青年打人”的年轻人必是凶手,哪怕警方拿出汪诚案发时在餐馆忙到凌晨的铁证,哪怕两个参与打架的小青年根本不是搭乘出租车的嫌疑人,他仍固执地坚信“汪诚有亲戚在公安局”“他是花钱买了伪证”。
这种“非此即彼”的认定,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听不进任何理性分析,甚至将警方的科学勘察视为“不用心”,陷入自我封闭的痛苦循环。
但真相最终证明,真正的凶手是素不相识的刘春韬与史兆文,而老吕的“执着”若没有警方对证据的坚持,很可能沦为一场被情绪主导的困局。
执念能成为追凶的动力,却不能替代法律的理性。对正义的渴求,需以证据为舟,以事实为帆,否则便可能在偏执的漩涡里,既伤害无辜者,也让自己离真相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