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何原因让嘉靖皇帝狠心将儿子扔到宫外

推荐 05-06 阅读:1 评论:0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行为常常令人费解。他好不容易盼来儿子的诞生,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 将儿子扔到宫外,并且拒绝与他们见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决绝,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嘉靖皇帝 15 岁从湖北来到北京继承皇位,16 岁大婚。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在生育子嗣方面却遭遇了极大的挫折。一直到 27 岁,他才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可惜这个孩子仅仅存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此后的几年里,后宫佳丽众多的嘉靖帝再未迎来新生命,这让他忧心忡忡。毕竟,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子嗣的延续关乎着王朝的兴衰。

直到 30 岁,嘉靖帝仿佛突然开窍,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迎来了 7 子 5 女,一共 12 个孩子。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这些孩子大多没成年就不幸夭折。在这接连的打击下,嘉靖帝的内心逐渐被恐惧和绝望所笼罩。

这一切的转折,与嘉靖帝对道教的狂热信仰有着莫大的关系。嘉靖 27 岁那年,他不仅痛失独子,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湖北老家的道士用丹药治好了他的病,还让他感觉精力充沛,甚至在生育上有了转机。这让嘉靖帝对道教深信不疑,觉得道士们能给他带来好运和子嗣。

而 “二龙不相见” 这一说法,更是彻底改变了嘉靖帝与儿子们的命运。嘉靖十三年八月,皇长子朱载基出生两个月后就不幸夭折。悲痛万分的嘉靖帝向他最信任的道士陶仲文询问原因,陶仲文给出了 “二龙不能相见” 的解释。意思是嘉靖皇帝是真龙,太子则是潜龙,两者相遇会相冲,导致皇子夭折。

没人知道陶仲文的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但急于找到答案的嘉靖帝却对此深信不疑。为了保住剩下儿子们的性命,他决定听从这个建议,从此不再与儿子们相见,也迟迟不肯立太子。此后,皇子们出生后,便被送到宫外抚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受过父爱。

嘉靖帝的二儿子朱载壡,在三岁时被册立为太子。然而,在他 17 岁那年,还是不幸病逝。这让嘉靖帝更加坚信 “二龙不相见” 的说法,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之中,认为是自己与儿子相见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于是,对于剩下的儿子,他更是坚决不见,哪怕同在宫中,也如同陌生人一般。

其中,皇三子裕王朱载坖的遭遇最为令人唏嘘。嘉靖帝长期与他隔离,过年过节也不让他进宫问安。嘉靖三十二年春天,还未结婚的裕王和景王就被嘉靖帝撵出皇宫,搬到王府居住。裕王结婚生子后,也不敢将这个消息奏告给嘉靖帝。后来,还是嘉靖帝身边最喜欢的一位宫女,壮着胆子把他有孙子的消息告诉了他,可结果却是 “上怒而谴之,宫中股栗,莫知所为”,嘉靖帝大发雷霆,吓得宫中众人胆战心惊。

裕王不仅得不到父爱,连母爱也难以企及。他的母亲杜康妃,因为嘉靖帝的缘故,也无法与他相见。在裕王搬到宫外的王府后不到一年,母亲便去世了。生母病重时,裕王不能进宫探望;死后,母亲的葬仪还被嘉靖帝一再贬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裕王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困惑。

嘉靖帝对长生和皇位的狂热追求,不仅扭曲了皇家父子亲情,也让他的家庭支离破碎。他害怕皇子们的存在会让他让出皇位,皇子们的成长也意味着他的衰老,而这是他最忌讳的。所以,他选择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试图逃避命运的安排。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停下。尽管嘉靖帝想尽办法避免与儿子们相见,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王朝的传承。裕王朱载坖在经历了多年的压抑和等待后,终于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明穆宗。但他在青少年时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和人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明皇朝的衰落。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嘉靖帝和他的儿子们感到悲哀。在封建王朝的权力斗争和迷信思想的影响下,父子之间的亲情变得如此淡薄,实在令人叹息。希望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