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仍硬刚!苏轼这首骂人诗,把政敌钉在耻辱柱上

推荐 05-05 阅读:3 评论:0

北宋年间,风云变幻,朝堂之上的争斗波谲云诡。咱们的大文豪苏轼,就深陷这政治漩涡之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险些要命的 “乌台诗案”。可谁能想到,死里逃生后的他,依旧不改那狂傲本色,大笔一挥,写下一首诗,把政敌好好地讽刺了一番,这事儿可太有意思啦,下面咱就好好唠唠。

故事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1069 年,王安石主持变法,本想着能让国家焕然一新,可这变法步子迈得太大,太激进了。国库倒是慢慢充盈起来,可老百姓的日子却不好过了,怨声载道。苏轼一看这情形,心里着急啊,他本就心忧天下,关心百姓疾苦,哪能眼睁睁看着变法变成朝廷的敛财手段呢?于是,苏轼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式变法。他多次向皇上上书,言辞恳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无奈人微言轻,不仅没起到啥作用,还因此得罪了不少支持变法的官员。没办法,苏轼只好请求皇上让他出京,到基层任职,想着这样能实地考察民间疾苦,说不定还能为百姓做点实事。

1079 年三月,苏轼被调往湖州任职。到任之后,按照惯例,他得上表皇上以谢皇恩,这一表,就表出了大问题。苏轼在《湖州谢上表》里,除了表达对皇恩的感激,还顺带发了几句牢骚,说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这话可被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政敌抓住了把柄,他们添油加醋地向皇上弹劾苏轼,说他这是对朝廷不满,是在讽刺新政,甚至说他 “包藏祸心”“大不尊敬”,非得置苏轼于死地不可。可怜苏轼,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大牢,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乌台诗案”。

在大牢里的日子,可不好过啊。苏轼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他和儿子苏迈私下约定好,如果没有坏消息,送饭就只送蔬菜和肉类;要是饭菜里有鱼,那就意味着自己可能要被处死了。结果有一天,苏迈有事外出,把送饭的事儿委托给了一位朋友,匆忙之间,忘了把这个约定告诉朋友。这位朋友呢,想着苏轼在监狱里肯定吃不好,就特意送了一条鱼给苏轼补身体。苏轼一看饭菜里有鱼,当时就觉得天塌了,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悲痛万分之下,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诗里那叫一个悲伤啊,把一家老小都托付给了苏辙,还说自己死后,孤魂野鬼也会让弟弟伤心,希望能与弟弟世世为兄弟。同时,他也不忘在诗里拍皇上的马屁,说自己深受皇恩,却无法报答,实在惭愧。

好在啊,皇上看到了这两首诗,被诗里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再加上病危中的曹太后为苏轼求情,弟弟苏辙愿意放弃官职为哥哥赎罪,就连政敌王安石和章惇也出来为苏轼说话,皇上这才决定饶苏轼一命,把他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还得受监视。这 “乌台诗案” 总算是有了个结果,苏轼也算是死里逃生了。

本以为经历了这么一场生死劫难,苏轼会收敛一些,可咱这位大文豪偏不。他从狱中出来回到家,心里那口气可咽不下去,想着自己平白无故遭此大难,都是那些政敌搞的鬼,越想越气,诗瘾一犯,提笔就写了一首诗,名叫《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诗可太有意思了,开篇第一句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苏轼就直接点明,自己这一辈子,总是被文字连累,这次被贬,名声低点也好,算是对 “乌台诗案” 的一个反思吧。但这可不是服软,接下来,他就开始 “骂人” 了。

“塞上纵归他日马”,这里苏轼用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的典故,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并不觉得这一定是坏事,有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在里头。而 “城东不斗少年鸡”,可就大有深意了。这 “少年鸡” 指的是当年唐玄宗时期,有个叫贾昌的人,因为斗鸡技术高超,深受唐玄宗宠爱,被封为 “五百小儿长”,一时间风光无限,长安城还流传着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的说法。苏轼在这里用这个典故,就是把那些陷害他的政敌比作 “少年鸡”,讽刺他们不学无术,只知道靠阿谀奉承讨好皇上,来获取荣华富贵。你瞧瞧,苏轼这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却把政敌骂得狗血淋头,这文采,这胆量,实在是让人佩服。他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说自己才不屑于跟这些 “少年鸡” 一般见识,跟他们争斗,太掉自己的身价了。

后面苏轼还写道 “休官彭泽贫无酒”,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后穷得连酒都买不起的典故,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在诗的结尾,苏轼笔锋一转,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感激之情,毕竟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是弟弟不离不弃,想尽办法救自己。

苏轼的这首诗,看似是对自己遭遇的一种感慨,实则是对政敌的有力反击。他用自己的才华,把政敌死死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历经生死,苏轼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狂傲和正直,这种精神,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好啦,今天关于苏轼死里逃生后写骂人诗讽刺政敌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如果您觉得这故事有意思,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后续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哟,祝您生活愉快,万事顺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