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凌晨三点为作家李娟在线“反黑”
凌晨两三点,白日喧嚣的城市寂静无声。我闭着眼睛,脑子里似有个走马灯不停在播放。
既然没有睡意,干脆不硬睡了。我重新开了手机,在暗夜里翻看李娟的文章。
看到她在《我的阿勒泰》自序里有一句话:“在冬天最冷的漫长日子里,没有一行脚印能通向我的家。”
从这句话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笑盈盈的跟我对话:“你看,我被大雪围困住了,虽然有时会孤单,但是我依然过得很充实。外面要是有人想我了,又没有一条路能来看我,那真的是遗憾,对不住了哈。”
她用简洁的一句话,把大雪封路后的生活,呈现出很强的电影质感,描绘的意境唯美,同时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我看到下面有网友昔日留言:“说句实话,这里写作:没有一行脚印能离开我的家,会更合适一些。”
留言里还有人呼应说同感,一下把我给看笑了。
我心直口快的毛病被触发作,准备为李娟在线“反黑”。
遂给对方留言回复:“肤浅!李娟才不是要表达自己的无助,她字里行间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虽然大雪围住生活受限,但她并不孤独。她这句话呈现出来的恰好是一种内核稳定,思想的丰盛俏皮感。”
我把这段话轻点发送后,又觉得自己更好笑。都凌晨三点了,深更半夜就我一人对着手机屏幕在这唱独角戏,还把自己唱嗨了,真是夸张。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是多此一举。
别人眼中看到领会到的意思,是他们的思想和心情,跟作者无关,跟我更没关系。
而我的所思所想,都算是我脑子里自己的独角戏,也与他们无关。
但是这种通过文字隔空对撞,很有点武侠世界里不打不相识的爽感,令人非常愉悦。
我读书不多,太过晦涩难懂的书我一般不看,免得为难自己。
我喜欢看余秀华的散文,很能共情,并且总能激发我的一些思绪,这样的文章在我看来便是极好的。
她的文字底色过于伤感,就像夜空下的一轮弯月,孤傲清冷,晕染着半个月亮天然的残缺美感。
李娟则不同,她的文字里的情绪更积极,虽然我才刚刚接触她的文章,感觉她就像早上初升的朝阳,那种光热虽不犀利,却是能量满满,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力,很治愈。
她们两位优秀的女作家,都是我的同龄人。一个似忧郁的冷月,一个似温暖的朝阳,一个让人怜惜,一个令人向往,在这个浩瀚的时代里熠熠生辉,各自绽放光芒。
时间一晃四点我该睡觉了,但脑子里的细胞异常活跃根本静不下来。这样让人轻易生发出创造性的文字之美,很迷人。
有人说过,写作是作者向虚空投出的漂流瓶,而阅读是读者在沙滩上弯腰拾起的瞬间。
这拾起的瞬间,是一场奇妙的相逢。
读者打开了作者藏在文字里的喜怒哀乐,让那些漂泊的情感有了归处,作者的文字生命也因读者的拾起而延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