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造反,为什么汉王朱高煦那么容易就败了?他比朱棣差在哪?

历史 05-06 阅读:14 评论:0

在宣德元年的八月二十一日,明宣宗朱瞻基骑着他的御马,带着几分嘲讽的目光,俯视着跪在他面前的汉王朱高煦,他的二叔。周围的文武官员们也纷纷站出来,严厉指责汉王的罪行,强烈要求立即依法处置,以消除未来的威胁。

就在昨晚,乐安州的汉王府方向火光冲天,显然朱高煦正在烧毁他与朝廷官员之间的通信记录。然而,人们担心可能仍有信件未被销毁。因为死者无法透露秘密,众人迫切希望汉王能迅速被处决。看到皇帝犹豫不决,大臣们甚至提出了“大义灭亲”的说法,表达他们的急切和决心。

汉王之乱对朝廷的冲击,在历史上仅次于燕王之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曾在靖难之役中叱咤风云的高阳王朱高煦,为何在面对大军压境时如此轻易地选择了投降?他与父亲朱棣相比,究竟欠缺了哪些关键素质?

【硬实力的差距】

在1426年,也就是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发动了一场叛乱。这场叛乱和1399年建文元年的靖难之役有相似之处。两次事件中,年轻的皇帝都试图削弱藩王的权力,而作为叔父的藩王则指责朝廷改变了传统制度。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出色,他的功绩不亚于靖难之役中的主要功臣张玉。尽管在宣宗时期编写的《太宗实录》中删除了朱高煦的贡献,但《明史》仍然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事迹。

在白沟河战役中,明成祖险些被瞿能擒获,关键时刻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冲锋陷阵,成功斩杀瞿能父子。后来在成祖遭遇东昌之败时,张玉战死,成祖独自逃亡,恰逢朱高煦率军赶到,击退了南军。当徐辉祖在浦子口击败燕军时,又是朱高煦带着藩王骑兵前来支援。成祖欣慰地说:"我已精疲力尽,孩儿应当继续奋勇作战。"朱高煦指挥藩王骑兵奋力拼杀,最终击退了南军。成祖多次陷入险境却能反败为胜,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朱高煦的及时支援与英勇作战。—《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从个人战斗能力来说,朱高煦可能比他父亲朱棣更强。但为什么他自己起兵造反却迅速失败了?我认为,除了战斗力,朱高煦在其他方面跟当年的朱棣相比,差距还是挺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自138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并驻守北平以来,他一直在岳父徐达的指导下成长。当时,北元势力依然强盛,作为明朝初期的重要将领,徐达每年春节后都会前往北平进行防御,直至十月才返回南京过冬。

简单来说,徐达的作战心得主要传授给了他的女婿朱棣。但别忘了,朱高煦是朱棣的亲生儿子,作为父亲,朱棣肯定也会把一身本领都教给他。从这点来看,朱高煦和朱棣在军事传承上应该是旗鼓相当的。

从1390年到1399年,朱棣几乎每年都在带兵打仗,这种征战生活已经成了他的常态。再看朱高煦,虽然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神勇,战功显赫,但自从1403年6月带兵返回宣府后,直到1426年8月起兵谋反,这位汉王已经有23年没上过战场了。

一个经验丰富,一个生疏已久,两者在分析战局和捕捉机会上的能力会有显著差异。

燕王的私人武装被称为燕山三护卫,包括中、左、右三支队伍。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这三支护卫的具体人数,但可以肯定的是,燕王手下的兵力相当可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线索来推测其规模。

1393年三月,朱元璋向驻守边疆的冯胜和傅友德两位将领发出指令,明确山西地区的军队由晋王朱棡统管,而北平的部队则归燕王朱棣指挥。晋王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而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根据1390年对北平地区卫所和三护卫的赏赐记录显示,当时驻军规模已突破五万。特别是在蓝玉案发生后,各地藩王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驻军人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一趋势表明,明初地方军事力量的扩张并未因蓝玉案而受阻,反而在藩王手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癸未日,明太祖下令向北平地区所属卫所及三护卫的士兵发放赏赐。此次赏赐覆盖了五万零九十多名军士,共发放绵布二十二万四千五百余匹,以及绵花八万八千六百余斤。这一举措记录在《明太祖实录》第二百零二卷中。

在作战能力方面,燕王的这支护卫部队身经百战,屡次交锋中都展现出强大实力。他们曾与北元军队、朵颜三卫以及辽东女真多次交手,每次都能取得胜利。这支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堪称百战之师。

汉王的青州护卫与燕山护卫相比,实力差距明显。首先,从人数来说,早在1416年,朱高煦的两支主要部队——青州左护卫和青州右护卫就被解散了。到了他起兵造反时,手头只剩下青州中护卫这一支队伍。无论从兵力规模还是整体素质来看,青州护卫都远远不及燕山护卫。

从质量角度来看,由于人数不够,他们只能把当地青壮年强行拉入队伍,甚至把监狱里的死刑犯放出来,好吃好喝地养着。这种东拼西凑的造反队伍,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朝廷的正规军包围乐安州时,大炮一响,城里的叛军立刻吓得没了士气。

上分命令各将领分别驻守四座城门,高煦带着叛军头目王斌等人登上城墙,开始发射火炮。朝廷军队在四门同时用神机铳和炮台开火,炮声震耳欲聋。城内的叛军虽聚集在城墙上,但个个心惊胆战,双腿发抖。他们被高煦的威势所迫,即便害怕也不敢撤退。—《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软实力的差距】

与靖难时期的建文帝朱允炆相比,汉王如今面对的明宣宗朱瞻基更为棘手。这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朱允炆年少时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他之所以成为皇太孙,完全是因为父亲朱标突然离世,被迫在十六岁时接手这个重任。相比之下,朱瞻基从小就受到精心培养,被定位为未来的统治者,并由姚广孝亲自指导帝王之术。

为了防止军队将领干预朝政,朱元璋采取了分权策略,将军事指挥权分配给各地的藩王。同时,他安排文官辅佐皇太孙,导致建文帝与武将之间关系疏远。相比之下,宣宗自幼随祖父朱棣征战北方,并拥有一支直属的精锐部队,在军中威望极高,影响力远超建文帝。

第三点,与建文时期长期安定的禁军不同,宣德年间的京师三大营在两年前还参与了对漠北的征讨,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另外,由于李善长案和蓝玉案的影响,大明初期的功臣几乎全部被清除,导致建文帝在靖难战争期间缺乏可用的大将。而朱棣起兵时的那批靖难功臣并未受到清洗,尽管有些人已经去世,但英国公张辅、武安侯郑亨、广平侯袁容、阳武侯薛禄等人仍能指挥军队。

汉王为何选择反叛?从各方面来看,汉王在软硬件实力上都无法与父亲朱棣相提并论,为何还要冒险起兵?目前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汉王之乱实际上是宣宗设下的陷阱,这导致汉王最终轻易选择投降。

我不这么看。汉王为了争皇位折腾了二十年,他比谁都明白,自己那个皇帝侄子早晚不会放过他。既然对方实力更强,该怎么翻盘?我觉得,不如先把局面搞乱,乱了才有机会重新洗牌。

根据历史记录,宣宗和他的大臣们最怕汉王干两件事:一是打济南,二是抢南京。汉王的地盘在乐安州,就是现在的惠民县,在山东西北边,离济南城也就120公里。济南可是山东的行政中心,城墙又高又厚,特别难打,当年朱棣在这儿都栽过跟头。要是汉王能拿下济南,那就跟当年朱棣的北平根据地差不多了。再说南京,宣德年间它还是大明朝名义上的首都。如果汉王占了南京,马上就能在奉天殿登基,名正言顺地当皇帝。

尽管汉王朱高煦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性格上存在明显缺陷。他的老部下张辅曾直言他“生性胆小”,而宣宗皇帝则更尖锐地指出这位叔叔“遇事犹豫不决”。简而言之,朱高煦缺乏其父朱棣那种果断的执行力。

朱棣发动兵变后,迅速带领部队攻打北平周边的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和永平,意图一举拿下这些地方。与此同时,朱高煦却显得迟疑不决,他把拿下济南城的赌注押在了山东都指挥使靳荣身上,指望他能从内部配合。

关键在于,如果你自己不带头行动,却指望别人替你卖命,这现实吗?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每次都亲自冲锋陷阵,不是为了避免“杀叔”的恶名,而是因为他明白,只有他身先士卒,士兵们才有勇气跟随。同理,汉王要想成功,必须自己先采取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吸引追随者。那么,他具体该怎么做?

朱高煦首先安排儿子朱瞻坦和王妃韦氏留守乐安州,确保后方稳固。随后,他亲自带领军队向南进发,计划与靳荣内外配合,一举攻占济南府。

接下来,朱棣安排人手把皇太子和王妃接到济南,把这里打造成自己的大本营。与此同时,他亲自带领部队继续向南推进,目标直指明王朝的都城南京。

接下来,我们需要联系之前青州左、右护卫的老部下,这些人现在驻扎在怀安县,分别属于保安左卫和右卫。这个地方离北京很近,我们可以从这里发起攻击,这样就能让朝廷的军队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回来防守。

汉王一旦拿下济南,之前与他串通好的那些将领就会更加坚定地反叛。特别是像天津卫的孙胜、山西的张杰和杨云、青州的史诚、德州的郑兴这些地方军事头目,如果他们带着手下一起造反,朝廷的军队肯定会被打得焦头烂额,难以应付。

完成前四个步骤后,接下来要动员彰德府的赵王朱高燧、开封府的汝南王朱有爋,以及太原府的晋王朱济熿共同出兵。这三位藩王都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他们的参与对起兵行动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响应,形成合力,为整个计划提供坚实的后盾。

倘若朱高煦具备背水一战的决心,成功夺取济南、德州、青州等关键要地,宣宗绝不可能像史书记载那样轻松南下。或许有人觉得这种假设不切实际,但若连想都不敢想,又何谈举事?山东明军的实力本就不容高估。一群未经正规训练的白莲教信徒就能在山东掀起风浪,而令朝廷焦头烂额的唐赛儿起义,距今不过六年光景。

当朝廷的军队在德州和济南一带陷入困境时,汉王趁机攻占南京并自立为帝。他随即发布诏书,指责宣宗谋害先帝仁宗,宣布其为非法统治者。赵王长期驻守北京,其在军队中的威望甚至高于汉王。晋王府在太原的三支护卫部队装备精良,历代晋王在山西地区拥有无可动摇的影响力。加上山西都指挥使的支持,叛军能够对朝廷形成有效的包围态势。

明宣宗决定亲自带兵出征,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首先,他对那些曾经跟随朱高煦参与靖难之役的贵族们心存疑虑,担心他们可能有不轨之心。其次,他深知军事行动讲究迅速果断,只有亲临前线才能及时作出决策。朝廷这次行动来势汹汹,首要目标就是确保胜利。正如古人所说,士气只能激励不能削弱。如果像当年长兴侯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那样遭遇失败,那些还在观望的汉王支持者必定会立即起兵反叛。

对朱高煦而言,时间就是关键。他决定先攻下济南,再借助德州等地的支持者来延缓朝廷军队的推进速度,利用这段时间差迅速拿下南京。毕竟,汉王在南京经营多年,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势力。一旦局势动荡,仁宗仅在位一年就去世的弱点将被放大,因为宣宗的统治基础也并非稳固。

从朝廷的处理结果来看,汉党成员遍布各地,数量相当庞大:被处决的有640多人,被判充军边疆的超过1500人,发配边疆为民的也有727人,总共近3000人。可惜朱高煦过于依赖外部力量,完全被他的侄子掌控,表面上装得强势,实际上内心怯懦。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当年燕王的情况下,他也没有父亲朱棣那种不顾一切的魄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最终,他全家都难逃厄运,惨遭灭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