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忠臣,后半生奸臣

历史 05-05 阅读:11 评论:0

最开始的时候,他被推荐成为了大汉朝的孝廉,那时候年少不懂事,也不是那种隐居高人,梦想是成为一个郡的长官,用来宣传文化和治理地方,这样可以建立起来自己的名声,等到世人更加知道我。

孝廉是汉代地方人才选举模式,这个模式好,只要被推荐之后就是大汉朝的预备官员了,所以大家都想要成为这个身份,到时候哪里需要官员的时候就可以过去直接当官了。

后来在济南做济南相的时候,直接下狠手,打击贪官污吏,捕杀豪强恶霸,按照公平的方法选举人才,让底层的人也有善生的通道,但这样的做法最后得罪了汉朝中央的实权宦官,地方上的黑势力告状到了背后保护扇十常侍身上。

还好自己家庭背景大,朝廷里面有人罩着,但为了不给家里人惹祸,还是选择了辞职,当时年轻,也才二十几岁,回头一看,周边人四五十岁的都是一大把,这些人都没有服老,自己自然是不可能服老的。

但天下纷乱,奸诈之人掌权,正道人氏没有出头之人,从这时候离开了十多年,就在家乡读书打猎,非常的快活。

然而这样的生活其实不是自己想要的,刚好又碰到了新皇帝招揽人才,自己也成为了西园八校尉之中的典军校尉,这一下子就激发了我的斗志,想要为大汉朝廷立功,追随当年霍去病卫青的功绩。

希望死后墓碑上面的内容是“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到董卓之乱发生后,大家一起举义兵讨伐董卓,当时可以多征兵,但经常减少,为的是兵不在多,而在其精,后来初战失败也不过是去扬州募兵3000人,这是因为当时的志气有限。

到成为兖州牧之后,击破黄巾军,获得投降士兵三十万之多,袁术这个时候开始在淮南地区称帝,使用天子的规格,两个女人争夺皇后的位置,曹操讨伐袁术,直接破灭他们的制度,最后袁术只能孤身逃跑,发病而死。

袁术之后又是袁绍,袁绍占据河北,实力确实比曹操要强大很多,曹操自我估计也不是他的对手,但幸运的是遇到许攸旁边引得曹操烧毁了袁绍的粮草大营,成功赢下了官渡之战,这才有了杀死袁绍和他两个儿子的机会。

从天下大势来看,曹操已经具有平定天下的资格了,而且做人臣子基本上到宰相的位置也就到头了,这个时候有人开始劝进了,希望曹操更进一步,能够做皇帝,取代汉朝。

但是曹操认为自己效仿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春秋时代的霸主之所以能够名传千古,正是因为他们本身有了取代周天子的实力,但依然能够坚守本心,不做僭越之举,以大事小。

仔细读完曹操对于自己一生的评价,再按照史书对比他的生平,发现曹操可能真的是一个让人永远都猜不透的人了,他一辈子到死都是大汉臣子,的确没有做皇帝,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点。

但是说曹操一辈子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得到汉献帝之后,说曹操背后没有谋反改朝换代的心思,那又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曹操之前的努力,光靠一个曹丕是完成不了这样大的事业的。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论迹不论心,轮心无完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这一点固然不假,但是曹操同时间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仔细的追究。

很多时候大家在这个过程之中保持好自己的中立心就是一个正常了,曹操对于大汉的忠和我们现代人对于大汉的忠是不同的,曹操认为自己在曹氏后人和刘氏皇族的斗争之中一直都保持了一个中立的态度。认为自己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

但是曹操从丞相这个为人臣极点最后做到了魏公,甚至直接打破了刘邦制定的非刘氏不称王的规矩,成为了魏王,这种异性王做到最后就是一个反,曹操的做法不断的强化了曹刘斗争之中的自己家族。

曹操做到丞相和魏王这个位置,其实已经预见到了未来肯定是要发生一些事情的,说他在这个事情之中是完全清白的,恐怕大家都不会相信。

所以曹操本人的立场就已经很明白了,有的事情自己不去做,并不代表自己的后代不会去做,自己不去做是因为自己心理上可能过不去这一关,自己需要给自己树立起来一个完美的人设,但自己后代去做的话,压力就会小很多了。

曹操的立场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无须多说话了,像《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评价曹操的诗句:“书生轻议墓中人,墓中笑尔书生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