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批判彭德怀,海军副司令质疑:他不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吗?
1959年,彭德怀作为国防部长在庐山会议期间因提交了一份长篇意见书而遭到不公正的指责。尽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彭德怀遭受批评是难以避免的。
彭德怀在我军历史上担任过多个关键职务,包括红三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以及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他在我军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都扮演了核心军事领导角色。正因如此,彭德怀实际上成为了众多开国将领的直接上级和引路人。
对于彭德怀这位开国元勋,各位将领们的态度和感受并不一致。
一些人站出来为彭德怀鸣不平,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保持沉默,而绝大多数人则感到困惑和不解。
罗舜初当时担任海军副司令员,正好属于第三种情形。他正在哈尔滨汽轮机厂视察工作,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即将召开扩大会议,请你立即于明日返回北京参会。”
罗舜初对当前状况并不了解,便询问道:“我手头还有不少工作没处理完,能否推迟一两天再返回?”
对方在电话里直接说:“这事没得商量,你得立刻回来。”
罗舜初接到这通语气坚定的电话后,眉头紧锁,心里暗自揣测,恐怕是出了什么严重的状况。
罗舜初回到北京后才得知,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遭到了批评。军委之所以召他回来参加会议,目的是让他参与对彭德怀的批判。
罗舜初听完这些消息,内心虽然波澜起伏,但更多的是困惑。他怎么也想不通,彭德怀为何突然成了被批评的对象。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还只是军委一局的一名年轻参谋。那时,局长张云逸曾对他提出建议:“要像毛主席那样有全局观,学习周恩来那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还要像彭德怀那样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
这些事,大家难道都记不清了吗?
罗舜初出生于福建上杭,年仅17岁便投身红军,开启了革命生涯。在中央苏区期间,他从基层做起,最初仅是一名普通士兵,后来逐步晋升,最终担任了红军总司令部参谋主任一职。
罗舜初虽然不常参与前线作战,与彭德怀的直接交流有限,但作为总参谋部的一员,他经常能了解到彭德怀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消息。尽管两人接触不多,罗舜初对彭德怀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并不陌生。
当时,罗舜初对彭德怀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随后,罗舜初被调往东北工作,而彭德怀则留在西北,两人身处异地,无法见面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罗舜初被任命为海军参谋长和副司令员,这使得他与彭德怀有了直接的互动。那时,彭德怀担任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的日常事务,两人因此在工作上有了频繁的交集。
通过与彭德怀的近距离接触,罗舜初深刻体会到了他的非凡之处。这种直接的交流让罗舜初对彭德怀的卓越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他更加敬佩这位领袖。
罗舜初与彭德怀一同到定海视察时,当地驻军特意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罗舜初见到这场景,心里暗叫不妙。果然,彭德怀一进门,脸色立刻变了,当场发起了火。
罗舜初立即示意地方官员撤下这些菜肴,换上普通饭菜后,彭德怀才平息了怒气,重新入座。
在杭州考察期间,彭德怀注意到有人不断往车里搬运绍兴酒,便询问:“这些酒是从哪儿弄来的?”
他解释道:“有些是花钱买的,有些是别人给的。”
彭德怀突然神色骤变,厉声质问:“这是谁送来的?谁花的钱?”
罗舜初在长期工作中,亲眼见证了彭德怀的清廉作风和严于律己的态度,对彭德怀的为人深感敬佩,认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杰出人物。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罗舜初感到十分困惑,他不理解自己为何会受到批判。
罗舜初当时对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他始终坚持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
在军委的扩大会议上,几位开国元勋如万毅、洪学智和邓华等人,纷纷站出来为彭德怀发声。这一情景让罗舜初深感震撼。
在随后的海军内部讨论中,有人指出:“这次会议的重点将会放在罗舜初同志身上。由于你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没有公开批评彭德怀和黄克诚,很多人对你有看法。”
罗舜初默默垂首,心中清楚,自投身革命起,他即将面对最为艰巨的挑战。
在那个年代,要想顺利通过审查,其实并不难,只要跟着大家一起批评彭德怀就完事了。但罗舜初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己干不出这种事。
罗舜初回忆道:"我与彭德怀同志共事时间较长,他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们之间仅限于工作关系,并无私交。在问题暴露前,我一直认为他是毛泽东主席的得力干将......"
罗舜初刚说完这句话,周围的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会上有人质问我:“军委扩大会议已经在批判彭德怀了,你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到现在还看不出你有任何愤怒的情绪。你为什么不站出来揭发彭德怀的问题?”
罗舜初直言不讳地回应道:“事实存在就该揭露,不存在也不能捏造。”
罗舜初的坚定立场招致了部分人的反感。尽管意识到前方存在风险,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他始终坚信,彭德怀不仅是毛主席的可靠副手,更是毛主席路线的坚定支持者。
会议一结束,罗舜初就遭到了处理,他被撤销了海军副司令员的职位,转而去了解放军政治学院进修。相比万毅和邓华等人被下放的命运,罗舜初的处境显然要好得多。
林彪经过一番考虑,认为罗舜初过去在他手下干得不错,能力确实过硬,于是决定给他一个新的任务。林彪让罗舜初去当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的院长,希望他能发挥所长,为国家的国防工业贡献力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罗舜初虽然遭遇了政治打压,但在周恩来和聂荣臻的力挺下,他依然坚守在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岗位上,顶着重重压力,主导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1973年,罗舜初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随后被送往301医院接受治疗。
罗舜初的这次住院经历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冲击,身体状态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他意外地在这家医院遇到了自己一直敬仰的老上级彭德怀。这场病虽然让他的身体受创,却也让他与敬重的领导有了难得的重逢机会。这种巧合不仅缓解了他因病带来的低落情绪,也为他提供了一个与老领导交流的特殊场合。
一位年长的医生走近他,低声说道:“彭德怀目前病情严重,已被转至301医院接受监护治疗。他就住在对面的那栋楼里,每天下午进行治疗时,会从这扇窗户旁边的楼梯经过。”
罗舜初听完心里咯噔一下。
次日下午,罗舜初裹着厚重的棉衣,在阳台上站了很久,只为了远远望见彭德怀。
下午四点左右,一位面容疲惫的老者出现在楼梯口的窗户后面。罗舜初仔细打量,发现那正是彭德怀。
彭德怀似乎有所察觉,随即抬头望向对面的楼层,恰好与对方的视线交汇。
罗舜初迅速站直,立即向彭德怀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没有多说一句话。
彭德怀注意到后,微微颔首,罗舜初顿时泪如雨下,他明白,彭德怀已经认出了他。
罗舜初和彭德怀的这次会面,成为了他们之间最后的告别。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在这次相见后,便再也没有机会重逢。这次会面不仅标志着他们个人关系的终结,也象征着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结束。尽管当时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次见面确实成为了他们人生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他们的交往画上了句号。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因病逝世,罗舜初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痛心,情绪难以自控,泪水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