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踩下最急刹车:新能源汽车“行业系统性风险”真的来了!
1
小米汽车事故引发的后续风波还在发酵。
我之前撰文担忧的“行业系统性风险”真的来了。
前不久,工信部召集多家车企召开闭门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对汽车生产企业在智驾功能、宣传、告知等方面提出更严格要求。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整顿,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有业界人士调侃“现在各大车企都在疯狂删文章,不是删负面文章,而是宣传智驾牛X的正面文章。”
在我印象里,工信部在过去十多年里, 也不是第一次为行业的稳定发展踩一脚刹车,只是这一脚踩得最急、踩得最深。
2
在上月的文章中,咱们解释过什么是行业系统性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指某一家企业出现的问题,会让整个行业发展遇阻。
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案例一:十几年前,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仅仅这一家奶粉企业出现问题,却致使广大公众和消费者对整个国产奶粉行业的质量丧失信心,进而大规模转向购买海外进口奶粉品牌。这便是典型的行业系统性风险表现,一家企业的污点让整个行业蒙尘,遭受信任危机,市场格局就此改写。
案例二:2024年,某油罐车运送食用油一事,经媒体大肆渲染发酵后,公众对食用油行业的用油安全普遍产生怀疑,不再予以信任。原本稳定的行业生态被打破,各个企业都面临公众形象受损的困境,哪怕自身并无违规操作,同样难以独善其身。那段时间,很多合规的食用油企业,也被公众质疑,进而不敢轻易食用。
汽车&交通运输行业出现某个极端事件,哪怕是个别企业的问题,但会导致行业内所有企业都被笼罩在阴霾之下,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燃油车时代,这种系统性风险几乎是不存在的。A品牌汽车防撞做得不好,用户大不了放弃A品牌,选择B、C、D品牌。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上一次是问界,这一次是影响更为深远的小米汽车,这些个别品牌的问题被无限放大,会影响所有坚信新能源汽车就是未来的品牌,没有哪个可以避免。
3
我当时预测,小米汽车事故后,国内所有研发自动驾驶(含高阶智能驾驶)的企业都将被迫采取更审慎的技术路线:为确保绝对安全,企业可能增加硬件冗余和算法测试周期,导致研发成本大幅度上升,产品迭代速度放缓。未来,包括小米在内,关于智驾驾驶的开发可能会大幅度放缓甚至按下暂停键。马上要发一系列新车了,我们可以关注下相关企业的宣传口径,关乎“智驾”“L3”“NOA”这些概念,100%会大幅度缩减。
现在,行业发展趋势,完全吻合了当时的担忧。除了工信部的最严新规以外,行业纷纷对智驾发展采取了更保守的策略。
5月1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发微博介绍理想L6智能焕新版,其中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理想汽车的OTA升级速度也大幅度放缓,相比之前一月数次的OTA升级,自从小米汽车出事以来,理想汽车只完成了从7.2到7.3的微小升级,而且升级部分极为罕见地规避了智驾部分。须知,过往理想汽车每次OTA升级,NOA智驾是最大卖点。
同时,小米官方海报中也把“小米智驾”的话术,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我在河北安国走访时,遇到了几位小米车主,他们也告诉我,近期不敢轻易使用NOA了。他们还说,小米通过OTA技术,降低了最新版ultra汽车的马力数值。
另外据媒体报道,小鹏汽车推出的“智驾险”官方名称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突出了辅助驾驶),覆盖行车和泊车场景,在NGP(小鹏辅助驾驶系统)退出后5秒内仍可享受理赔权益。
4
行业系统性风险发酵,对于我们其他品牌的电车用户来说,也难逃影响。
这两天我的理想L6汽车到了保险续费周期,我找了一位做汽车保险的熟人,对方婉拒了我,意思是他这边价格很贵,找他确实不划算。
我又通过其他渠道,查看了保险价格,其中人保给出的价格显示,如果按照2024年的方案,今年保费将涨到6688元(去年是6212元),不出险反而上涨了。我又通过其他渠道查看了理想汽车的最新保费,均给出了令人咂舌的价格。我求助朋友,有朋友建议让我打银保监会的电话进行投诉。
当然,我知道小米汽车的粉丝肯定会质疑:理想汽车保费变高,和小米汽车有毛线关系?
我想说的是,咱们今天聊的行业系统性风险,没有特指小米。况且,现在行业系统性风险发酵,也不是小米一家的责任,有多家习惯性吹牛的车企要共同担责。
5
客观来说,行业系统性风险这个时候发酵出来,不完全是坏事。任何行业,早期就让风险暴露在阳光下,对于行业健康发展来说,反而是降低损失的好事。
就像三聚氰胺事件一样,如果今天发酵出来,损失绝对比2008年要大。
我相信,这次风险隐患暴露以及后续的而来的监管风暴,会倒逼我们的行业变得更好,本质上也是产业发展逻辑的重塑。
对于车企而言,必须摒弃唯参数论的营销思维,减少各种“500万以内最好的SUV”“可以脱手睡觉”的吹牛宣传,把安全放在首位。这种转变不仅是合规需求,更是回归技术本质的必然选择。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不是炫技,而是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
政府监管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工信部在新规中并没有把高阶智驾一棍子打死,而是允许通过安全评估的企业逐步开放更高级功能。这种弹性监管模式,既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又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为技术创新保留必要空间。
用户端则需要重构技术认知。通过最近几起极端安全事故来看,大多数智驾事故源于用户对系统的误判,比如在暴雨天气仍启用高速领航功能,比如在施工路段启用智驾,比如睡觉开启智驾等等。当驾驶员明白“双手不离方向盘”不是广告语而是安全底线,当接管提示音成为条件反射,智能驾驶的安全系数将实现质的飞跃。
回到行业本质,智能汽车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角力。就像智能手机的普及依赖移动网络基建,智能汽车的成熟需要法规体系、道路设施、用户教育的同步进化。此次监管急刹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式告别狂飙时代,进入安全合规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写在最后: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乳企用十年时间重建质量体系;今天的智能汽车行业,同样需要以此次风险为契机,在安全与创新的平衡中,走出一条既符合技术规律、又兼顾社会成本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