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师评聘改革!这类教师,重教学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近日专门制定《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中央文件关于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要求,并在聘任标准中更加重视教学和教学研究。
为什么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中,“重教学”非常必要?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劲松曾撰文指出,思政课具有大课多、课时长、频次高等特点,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花费更多精力,客观上挤压了科研工作时间,科研成果产出往往处于劣势,在传统的职称评价体系下难以获得晋升,无法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
可职称评聘中受到“重科研、轻教学”困扰的,又何止思政课教师?
01
一心搞教学,出力不讨好
多年前,浙江某高校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还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朱老师却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
这个遭遇一经媒体报道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引发不少公共课教师的共鸣: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一缸水”,就为灌满两节课的“一桶水”,但工作量考核还是两个课时。没花多少工夫写了几篇论文,考核分数却很高——一心搞教学,出力不讨好。
文科教师可能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文科教学因为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人文素养提升等,教学效果很难用数据来衡量;而文科的科研成果又存在转化周期长、转化难等现实问题,使得文科教师普遍存在评职称难题。
与之类似,基础学科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专注教学。但由于教学是“看不见的”,可能花费了很多工夫“成果”却不能马上看到;教学成果也不像科研论文那样容易衡量。加之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比,出成果相对困难等问题,导致基础学科教师在以科研为主导的职称评聘中往往处于劣势。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还曾指出,在体育、艺术等实践型学科领域,部分教师过度追逐论文发表指标,将学术成果数量作为职业发展的唯一标尺。这种功利化倾向导致行业评价标准失衡:扎根教学一线的教师却因论文产出不足面临职业发展瓶颈。
02
学科不同,教师评价岂能“一刀切”
麦可思2018年曾开展过一项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数据显示88%的大学教师感到工作带来中重度压力,“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70%)是首要压力来源。
但其实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压力。所以应该说,“压力”不是改革的要因,因为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的高校教师压力徒增才是。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从未间断呼吁改革评价机制。教师们迫切希望消除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合理现象。
面对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人社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分类评价也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其中,将教师分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等类型,是近年来职称改革分类评价的重要举措。
中国政法大学细化教师岗位类型,分为教学科研型岗位、科研型A类岗位、科研型B类岗位、教学型岗位,针对不同的岗位分类设置差异化的评聘条件和考核要求。在业务条件中单列教育教学业绩,把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专任教师职称评聘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注重考察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突出业绩。
还有高校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教师工作特点,健全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
合肥工业大学在职称评聘工作中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针对教学科研型以及教学教研型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评审条件。在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对于以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为主的教师,可按照教学教研型教师的条件申报职称评审,让教师感觉到“搞好教学同样也能评职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探索推进多元差异化评价,不断完善思政课、外语(非英语小语种)、体育、艺术等专业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教材编写、高水平译著、指导学生参赛、本人获得专业领域国际资质等成果纳入评审体系中,并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调整晋升要求,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
针对农林学科教师的研究成果多属于技术开发,此类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很难与理论研究突破、发表重磅论文相比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均结合学校农科特色,构建职称分类评价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专门开设了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岗位,为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研究的教师开辟专门发展通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级中单列“推广系列”,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科研推广型教师可申报。
中国海洋大学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师评价改革之路。学校针对不同系列、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制定了符合岗位特点的、侧重点不同的申报条件和评价指标。
对理科类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指标设计上突出原创导向,将代表性论文、重要项目、获奖等作为评价标准;
对工程技术类从事技术研发等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导向,以重要专利、制定行业标准、公共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为评价标准;
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注重社会评价,将代表性论文、重要项目、获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等作为评价内容;
对于体育艺术学科,增设了相应的业务条件,引导教师专心做好学生体育和美育教育。
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是否有进步,这些难以量化的内容一度在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定中被边缘化。“一把尺子评所有”“科研论文量化”是不少高校职称评定过去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高校教师晋升过程中的缩影。
打破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更精准地衡量教师在不同工作侧重方向上的贡献与成就,摒弃简单化、数量化的评价方式,这既是高校教师的呼声,也是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
目前一些高校在职称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随着学科发展,如何更好地将育人质量用于教师评价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向更优去完善的课题。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部、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网站。
网友评论
-
2025-05-04 12:45:39
悖论斯坦五大骗术V3: ——1.蔑视自然搞反公理假说。绝对速度,相对时空,无源场,,, ——2. 数学冒充物理,假说演绎方程,搞虚幻数学“物理”。数学相对时空、数学质量、数学能量。相对速度无穷多,有高低速之分吗?光是绝对速度钉子户?力与质量有宏观微观两套规则?数学冒充物理追不上芝诺乌龟,笑死人。 ——3. 以具体苹果差异和认知进化攻击普遍绝对真理,比如1+1=2的绝对确定性。不变现象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本质普遍绝对真理,需要依据特例精度修正吗?宏观电磁理论描述微观粒子电磁行为当然不行,两朵乌云和光电效应矛盾都证伪了电磁理论,骗子却借机祸害伽利略变换! ——4. 指鹿为马,指马为鹿,搞二象性,以干涉衍射否定光是粒子,又去解释粒子/电子干涉衍射,祸害认知自然的确定性根基。 ——5. 无中生有假说(鬼)解释稀奇号称证明,回避悖论证伪搞连续骗,诱骗别人证明没有鬼,搞万能骗术!……水星进动证明的大笑话:(A).号称证明全称假说是欺骗。 (B).忽略水星电磁力等复杂因素(1974地外水星探测),居然弄出高精度?活见鬼还是见活鬼?(辩证批判是真理的必经之路,异常艰难也不应包容悖论欺骗!)
-
2025-05-04 12:46:36
❌电磁波理论是数学当物理,隐藏有电磁以太和无源场假说,是不靠谱的经验公式。两朵乌云与光电效应,都是对电磁理论的有效证伪,必须抛弃(理论都是预测未来的全称命题,一个证伪足可否定)。依靠电磁理论,紫外灾难和其它荒唐结果,都是必然。……黑体辐射是轨道光粒子受激释放/激光,原子光谱对应各自“温度”,黑体辐射峰值波长对应原子数量最多,紫外谱段数量很少,不奇怪。骗子悖论斯坦,不能拯救电磁以太,也不接受有效证伪,瞎搞成荒唐无源场,粒子搞成虚幻量子鬼,搞成波穿越真空,搞成波直线传播,搞成物质是运动(波),搞成运动是物质,,,都是笑话。 ⭕️⭕️所有物质包括光子100%是带电质量体(不变现象/本质),电子质子结合成中子,正负光子结合成中微子。……不显电性的中子和中微子,穿透材料/等离子体/微观电磁结构的能力强大,中微子极其微小,必然是穿透物质材料的惯性运动冠军。电子质子光子都带电,穿透力当然不行。——物体材料边缘亚原子尺度正负电场密集分布,带电光子电子受引力或斥力作用,分裂成双缝干涉条纹,边缘衍射条纹,都是必然。以干涉衍射现象否定光是粒子又去解释电子干涉衍射,瞎编电磁波,是逻辑错乱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