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残唐(十二)太监中也有强者,杨复光是唐末最出色的宦官将领
由于以明清时代为背景的古装影视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太监在现代人眼中成为被人歧视和排斥的负面形象。一提到太监,绝大多数现代人就会想道下贱、萎缩、贪婪、奸诈、卑鄙无耻等等贬义词,使得与太监相关的词语也成为侮辱人的词汇。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厉害的太监,他们在乱世中的表现远远强于绝大多数朝官和藩镇军人,也为国祚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章节要讲的唐末宦官将领杨复光便是典型,他在黄巢起义中立下的功绩让全天下的正常人汗颜,甚至有网友将他与宋朝的李宪并称为两大最牛太监。
就跟清朝的绍兴师爷一样,福建宦官在晚唐非常有名,大多数宦官都是福建人。杨复光为福建人,原名乔复光,十几岁就来到长安当一名小宦官。唐朝宫廷中宦官竞争非常激烈,为了私利互相倾轧的事情很多。乔复光为了自保便拜了内常侍的大宦官杨玄价为养父,改名为杨复光。
唐宣宗时,杨玄价曾经作为盐州监军,诬陷并杀害了刺史刘皋。不久,他又升为左军中尉,而且进谗言罢免了宰相杨收,权势宠幸盛极一时。杨复光作为杨玄价众多养子之一也水涨船高,在宫廷中逐渐崭露头角。唐懿宗时,杨玄价推荐杨复光为小黄门,并外派到地方任监军,从此开启了杨复光的军旅生涯。
杨复光从小便喜欢舞枪弄棒,又有谋略,为人慷慨仗义,很快就与军队中的糙汉子们打成一片。与那些混日子的宦官监军不同,杨复光主动要求去战争一线,参与每次实战,甚至还充当指挥官的角色,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将领。
唐僖宗即位后宠信宦官田令孜,宦官专权造成朝政混乱,加上连年灾荒,引发王仙芝、黄巢起义。杨复光被任命为招讨都兼随藩镇军作战,成为围剿起义军的监军。与打着养贼自肥的各个藩镇节度使不同,杨复光积极率领军队击败起义军,先后击溃了王仙芝、尚君长的多次进攻,将起义军逼入绝境。
在对起义军的围剿中,杨复光采取了剿抚并举的方案。一方面他派大军攻打起义军的主力,剿灭其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他有派起义军的俘虏返回起义军中,与起义军头目王仙芝、尚君长、黄巢等联系,劝其率部投降。这种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谈判非常顺利,距离提前结束战乱只差一步之遥。
然而杨复光的行为却引起了负责剿灭起义军的招讨使和其它藩镇军队的不满,纷纷出手破坏招降起义军的行动。因为藩镇和节度使们对起义军采取的是养贼自肥的策略,是想要利用起义军搅乱天下的秩序,趁火打劫国家的资源和土地,谋求更多的私利。而杨复光平定招降起义军,则破坏了他们蚕食国家的策略。
于是在战争中总是划水的招讨使宋威出手了,他派军队打结了向杨复光投降的起义军尚君长部,俘虏了尚君长,并向唐僖宗虚报战功。杨复光知道后也向唐僖宗上书,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唐僖宗对行营的两位统帅的争执很头疼,干脆不管,听之任之。于是事情越发严重,宋威为了防止杨复光把事情闹大,直接杀害了尚君长。如此一来使得杨复光招降王仙芝的计划失败,王仙芝怒而起兵攻打江陵,战争失去了控制。杨复光只能再次上书唐僖宗,报告宋威的所作所为,请求更换招讨使的人选。
为了应对唐朝廷的追责,宋威终于不划水了,很快击败了王仙芝部队,王仙芝退保申州。但此时的战功来得太迟,杨复光已经接到了免除宋威招讨使职务,自己暂代招讨使的命令。杨复光上任后率兵攻打湖州的王仙芝部将,斩杀大将徐磨莒,打得起义军节节败退。
可是以唐朝军制,太监为监军代表朝廷和皇帝监控出征的军队,不能长期作为军队最高统帅。不久之后唐僖宗还是任命宰相王铎出任招讨使,杨复光回归招讨都监,唐朝的藩镇军队又回到了划水的节奏。
唐朝的招讨使一划水,整个藩镇军队都开始划水,这仗就彻底没法打了。杨复光率领的军队有陷,独木难支,根本无法阻挡起义军的前进。于是杨复光一边拉拢藩镇中的节度使,一边与副招讨使曾元裕联合作战,终于在湖北大破王仙芝军队,斩杀敌军五万余人,王仙芝战死,残部由尚让带领北上与黄巢会合。
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黄巢称帝,改国号为大齐。宦官田令孜带着唐僖宗出逃到成都,荆南节度使郑绍业随行,杨复光趁机推荐自己的心腹段彦谟为荆南节度使。然后唐僖宗任命杨复光为枢密使,授予京西南面行营都监的职务,统一调动中原的各路藩镇军队。
在杨复光的组织下藩镇军队围攻关中的战争终于有了起色,不少投降黄巢的藩镇军队都反投唐军,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忠武军节度使周岌。周岌本来是杨复光的部下,打仗的时候划水,被黄巢打得节节败退。黄巢占领长安称帝后,周岌投降了黄巢,成为伪齐的忠武军节度使。杨复光看出周岌在起义军中不得志,便派人劝降周岌。经过一番操作后两人盟誓组成联军,并派杨复光的养子杨守亮杀了黄巢的监军使者,使得忠武军重新回到唐军的战斗序列。杨复光后来还招降了秦宗权、诸葛爽等投降黄巢的藩镇节度使,重新组建了收复长安的军队。
杨复光改组的军队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所谓的忠武八都,这是他在忠武军基础上改组的军队。当时他率领军队向长安进发,部将王淑走到一半就开始划水。杨复光大怒,干脆杀了王淑,将其军队与忠武军合并改组。当时改组的军队有八千人,分成八个千人队,交给八个愿意收复长安的将领。这八位将领分别是,鹿宴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杨复光率领他们出兵邓州,击溃了驻守邓州的朱温,打开了通往长安的道路。而杨复光建立的这忠武八都最后也成为唐末的一方藩镇,其中王建还成为五代十国的前蜀皇帝。
后来唐僖宗又下诏封杨复光为天下兵马都监,与东西招讨使、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合兵,共同攻打长安。在此过程中,杨复光最大的功绩便是协同王重荣攻打同州,逼降了起义军大将朱温。他也是第一个看出朱温是唐朝最大祸患的人,力主杀掉朱温。王重荣、王铎等其它藩镇军队则表示反对,唐僖宗还加封朱温为宣武军节度使,赐名“全忠”。这种千金买马骨的做法虽然引发了起义军的瓦解和崩溃,但也为唐朝留下祸患。后来唐朝皇帝和朝廷过于信任朱温,对其好不防备,反而提供大量资源,使得朱温坐大,最终成为唐朝的掘墓人。
可以说杨复光在平灭整个黄巢起义中是有巨大功绩的,也是从头到尾都全力作战,没有划水的唐军将领。从战绩上看,他或许没有李克用、王重荣等出色,但在军队组织和政治策略上却犹有过之。与他相比,那些划水的官员和藩镇就是在祸国殃民,其中以宋威、王铎这两任招讨使最为典型。
因此在中国古代普遍名声很差的宦官太监群体中,杨复光反而成为与李宪并称的英雄,也受到后世历史学者的肯定。战争胜利后,唐僖宗下诏进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民国乎难功臣”,以表彰他做出的功绩。可惜的是他去世过早,又受到田令孜排济,未能进一步铲除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