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的“人设表演”,其实是自我认同危机

社会 04-26 阅读:1 评论:0
在当今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人设”已成为网络语境中的高频词汇。打开任意社交平台,映入眼帘的是精心打造的生活片段:有人塑造“自律达人”形象,每日分享早起晨练与深夜阅读的点滴;有人展示“旅行博主”人设,足迹遍布全球各地的风景名胜;还有人营造“美食家”氛围,品尝精致料理的瞬间被镜头一一捕捉 。这些看似丰富多彩的人设背后,却隐藏着现代人日益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 从心理学理论来看,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他人的反馈形成的。在社交媒体上,他人的点赞、评论和关注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为了获得更多积极反馈,人们倾向于展示理想化的自己,塑造出符合大众期待的人设。例如,一些年轻人为了塑造“精致生活”人设,不惜借贷购买奢侈品用于拍照分享,在他人的羡慕声中寻找自我价值感。这种过度依赖外界认可的行为,使得自我认同逐渐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真实的自我被掩盖在华丽的人设之下。 从自我认同的形成机制来说,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自我认同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打破了传统的社交边界,个体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为了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人们急于通过人设表演来定义自己,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例如,部分网红为了迎合粉丝喜好,频繁更换人设,从“美妆博主”到“知识博主”,最终连自己都不清楚真实的兴趣和特长所在,陷入自我认同的混乱。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行为偏好,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人们看到的大多是与自己设定的人设相符的信息,不断强化已有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更难接触到真实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比如,一个热衷于健身人设的人,平台会不断推送健身教程、健身达人的动态等,让其沉浸在“健身爱好者”的角色中,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面的潜力和可能性。长此以往,一旦离开这个虚拟的人设环境,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 人设表演带来的虚假自我呈现,在满足了人们对自我理想状态追求的同时,也加剧了与真实自我的割裂。当人们习惯了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特定角色,回到现实生活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落差感。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乐观开朗人设的人,私下里可能正被抑郁情绪困扰;那些营造事业成功人设的人,现实中或许正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这种虚假与真实的冲突,让个体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陷入焦虑、迷茫和孤独的深渊。 社交媒体上的“人设表演”现象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的自我认同危机。要摆脱这一困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学会在虚拟世界中保持真实,关注内心的声音,挖掘真正的自我价值,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定位,实现真实而健康的自我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