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国家航母都下海了,我的工资咋还在"潜水"?

社会 05-07 阅读:82 评论:2

老百姓现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1万,你今年到了吗?

再看一组宏观数据:全国居民总收入达到57.8万亿,占国家年度财富创造总量的43%;国家财政收入为30万亿,占总财富的22%。看到这,问题来了 —— 剩下35%的财富,究竟被谁拿走了?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咱们国家如今已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航母出海彰显大国重器,五代战机翱翔天际展现尖端科技,芯片研发不断突破,电车产业更是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可为什么落到个人头上,人均收入还是感觉不高呢?

每当在网络上聊起经济、时政与收入这些话题,评论区里总有人随口吐槽:“这和我月薪3000有啥关系?” 这话乍一听是抱怨,实则暴露了一种底层思维 —— 不患穷,患不均。

好像大家觉得,一起受穷没关系,但财富分配必须得平均。可别忘了,咱们国家早就不是过去的模样了。

要是纵向对比历史,1979年那会,人们月薪才30块钱,买肉都得凭票供应。那时候倒是 “平均”,可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90后,或许很难体会这种变化。

说到贫富差距,绕不开一个关键指标 —— 基尼系数。中国在2008年公布的基尼系数达到0.5,2022年降至0.47,此后便不再公开。对比一下国际数据:2023年美国基尼系数为0.5,德国0.31,日本0.33,印度0.55。

国际上通常把0到1作为评分区间,超过0.5就意味着贫富差距较大,一旦超过0.4,社会犯罪率容易上升,阶层对立加剧,游行示威也可能随之而来。

世界上基尼系数最小的国家大多在欧洲,尤其是北欧的挪威、瑞典,以及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而印度、哥伦比亚等国,基尼系数处于0.51 - 0.55的高位。

有人要问:国家发展得这么好,为啥贫富差距还是明显,人均收入也不算高呢?咱们目前人均收入是12597美元,和美国10.1万美元、德国4.5万美元、日本7.6万美元的水平相比,差距着实不小。

一般来说,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才算迈入发达国家的初级阶段。当然,咱们也不能只盯着发达国家比,像俄罗斯人均收入8100美元,印度更是只有2480美元,这么一看,心里或许能平衡点。

国强民弱的现象,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回看美国在全球经济体量排第二的时候,贫富差距照样不小,人均收入也不高;日本、欧洲国家在发展阶段,同样面临过类似问题。

美国当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时,人均收入仅为当时排名第二的英国的20%。苏联建国前,基尼系数高达0.66,贫富差距悬殊。

苏联秉持消灭资本家、消除剥削的意识形态,这让美国国内不少公知、精英、中产乃至工人,为了追求收入公平和提升待遇,纷纷倾向苏联,甚至有人无偿为苏联提供情报。

美国为了避免国家分裂,开始征收高达95%的富人税,用这笔钱给老百姓发福利,修路建桥、完善医疗设施,这才逐步缩小了贫富差距。到了90年代,美国一度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但如今又再次走高。

日本也是如此,70年代以前,即便经济总量排到世界第二、第三,人均收入也仅为美国的30%。

这些国家都成功跨越了 “中等收入陷阱”,而巴西、阿根廷等国,在迈向发达国家的路上却折戟沉沙。

中国起步晚,发展时面临资源被垄断、利益被瓜分、产业链话语权不在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重重困境,却没有依附任何国家。

放眼全球,除了靠剥削、掠夺实现发达的国家,只有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如今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

把时间拨回到1979年之前,要是把60%的财富都分配给老百姓,看似是好事,实则不然。为什么?因为国家机器包括竞争、军备都需要钱,军舰铁路、民计民生、医院教育也都需要统筹的钱。

多少钱呢?每年30万亿都不够,占GDP的22%。这些钱的目的是改变世界格局,确保国家安全,来实现民族复兴。

就拿当下的关税战来说,如果没有这每年30万亿的财政支撑,拿什么去打这场硬仗?一旦打赢,未来生活和投资的方向都将彻底改变。

最后再把开头的问题抛出来:老百姓拿走一年43%的财富,国家拿了22%,剩下35%到底流向了哪里?要是谁能说清楚,那可真是把经济账算明白了。

【本文来源@源哥言商的视频内容】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07 19:11:20

    没事,重要的军费咱们世界第二,加加油,争取第一。

  • 2025-05-07 10:57:30

    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看来我有点不算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