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全国两会热议茶产业,这些提案关乎每个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茶产业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提案,而这些提案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关注到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问题。以祁门红茶为例,2024年祁门县茶叶生产成绩斐然,共生产茶叶7800吨,综合产值达70亿元,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近7500元,占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市场上祁门红茶鱼龙混杂,消费者权益受损,产区茶农和茶企的利益也遭受极大损害,严重影响了当地茶产业和经济发展。张莉代表指出,当前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面临困难,主要源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模糊地带,比如难以把握地理标志商标和普通商标的权利边界,导致规定执行困难。为此,她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统一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地理标志尽早注册,强化监管,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维权,形成多方联动的保护机制,加强国际保护与合作,提升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的全球影响力。这一举措不仅能保护消费者喝到正宗好茶,还能保障茶农和茶企的利益,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石濡菲着眼于人工智能与茶产业的融合。她指出,中国茶产业具有经济、文化与生态多重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但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亟需借助“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生产提质、文化创新与人才升级。在生产端,部分企业依赖人工经验,标准化程度有限;在产业端,部分茶企数字化水平低,市场响应能力弱,缺乏应用AI技术的经验。石濡菲代表认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茶产业的应用,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她建议从三个路径实施:构建智能生产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与茶产业全链条融合,提升生产效能;建立产业赋能生态,加大茶产业科技投入,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新范式,以AI支持品牌建设及文化传播。这将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朱湾村党支部书记梁云英持续关注大别山革命老区黄茶产业发展。大悟县拥有30万亩茶园,在梁云英的推动下,2023年引进黄茶产业公司,将夏秋茶变身为蜜香悠长的黄茶,拓宽了茶农增收渠道。但黄茶产业发展面临销售渠道单一、产业链条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偏弱等问题。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总结大悟“夏秋茶综合利用”模式,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壮大产业规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黄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支持联合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养生黄茶品牌;强化消费帮扶,拓展销售渠道,让黄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这对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独特的黄茶。
这些两会提案,从品牌保护到科技赋能,再到特色产业发展,涵盖茶产业发展的多个关键层面。它们不仅关系到茶农的生计、茶企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日常饮茶的品质与选择,以及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整个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