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纠错,正在把孩子变笨!容错教育三境界:你在哪个段位?

育儿 05-06 阅读:92 评论:0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赶上她辅导一年级的孩子写作业。小男孩刚把3+5=8的算式写在草稿纸上,朋友就皱着眉说:“你看看这个8,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

孩子刚要说什么,却又被打断:“这一笔一停顿,写得也太慢了,要是考试怎么办?”看着孩子耷拉的脑袋,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场景,在多少家庭里日复一日上演着。

💡家长给孩子过度纠错有3大坑:中一个就够呛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把孩子身上的错误一点一点纠出来,指引他往正道上走。事实上,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上,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不停地纠正孩子,是成长路上最大的魔咒,也是亲子关系的温柔“杀手”!

第一坑:专挑芝麻丢西瓜

有一次带娃去文化园,看见一位爸爸在教孩子骑平衡车。孩子刚晃悠两步,爸爸口中就像机关枪似的突突开火:“背挺直!脚放平!眼睛别乱看!”孩子吓得直接跳下车,怎么哄都不肯骑了。

是不是很多家长也犯过同类毛病?孩子动作稍慢,就一个劲催促;做事偶尔出错,就怀疑天赋或智商有问题……密集纠错,会把孩子注意力全引到细节上,过程煎熬,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第二坑:身上贴满负面标签

小时候班里有个同学,人称“马虎大王”,这标签是他妈亲自贴上的。起因是二年级有一次考试,他漏做好几道题。老师跟他家长说了这事,他妈当时就说:“这孩子打小粗心,基因里带的!”

后来这同学在考试做题前,总习惯性地叹气:“我又要粗心了。”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现象,意思是:你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活成什么样子。

第三坑:纠错变成人身攻击

一个小女孩兴冲冲地把自己刚画好的画给妈妈看,谁知妈妈却板着脸说:“这云朵画得像石头,房子歪得像要倒,树怎么比房子还高……”孩子眼里的光渐渐暗下去,最后默默瘪嘴把画撕了。

很多家长无意中把“纠错”演化为批判大会,从作业本上的错别字,一路上升批判到“你这粗心的毛病到底像谁!”当批评超出具体行为,变成否定甚至人身攻击,孩子就只会记住一件事:我不够好。

💡智慧型家长,会把纠错换成正向关注

过度纠错,对孩子还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依赖外部反馈,他会在行动前先看父母脸色;还会削弱他试错的勇气,并且最终可能形成固化错误认知——我就是这般粗心,做错了也很正常。

相反,当我们持续关注孩子的优点时,优点也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积极正面的关注,会让大脑对被关注的部分产生强化反应,并持续地发现和强化优点。

像我表妹教孩子认字的方法就特别妙。小家伙把“大”字写得东倒西歪,她不纠正,反而故做惊喜状说:“哇哦,看这个横画得多稳!要是一撇一捺再长点,就成顶天立地的大字啦!”

孩子听后立刻来了精神,一口气写了十几个方正的“大”字。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向强化比负面纠正有效4倍!这就好比给植物浇水,我们应当要浇在根上而不是叶子上。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纠正能力。有些事情做错或做不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自己修正问题。比如2岁的宝宝看到小狗会说“是汪汪”,到了3岁,他会自然地自动修正为“是小狗”。

孩子成长中大部分小问题,都可以自我纠正。如果大人总介入孩子的自我纠正过程,让其一直接受现成的答案和指导,那么孩子最终可能会弱化甚至失去这项能力。

💡亲子沟通的“黄金圈”:这样说话孩子更爱听

外圈:描述行为不评判

试试把“你怎么这么笨”换成“这道题做了三次,我们来看看哪里卡住了”;把“字写得像狗爬”换成“这一捺画得很有力,要是横再平些就更棒了”——这样好比用软尺量身高,既准确,又不伤人。

中圈:表达感受不指责

有次我家孩子打翻牛奶,看他紧张的样子,我把批评咽了回去,改口说:“看到牛奶洒了我有点着急,你能擦干净吗?”孩子立马拿来抹布,还安慰我:“妈妈,下次我会拿稳杯子。”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改错就成了他主动的选择。

内圈:聚焦解决问题

我儿子三年级以前总丢三落四,唠叨再无用。后来我和他一起列了份单清单,每晚睡前逐项打勾,然后安安心心睡觉,早上轻轻松松出门,再也不丢三落四了。当把解决问题当成一项通关游戏,孩子玩得比谁都认真!

💡容错教育有三境界:你在哪个段位?

青铜段位:憋着不说

容错,并非说要包容孩子所有错误,而且硬憋着不纠正,那样孩子会分不清楚对错。其实容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像放风筝,线要松紧有度。该提醒时还是要说,但要说在点子上,说到心坎里。

黄金段位:错中寻宝

孩子犯错时,不局限于指出错误,还要挖掘错误中的学习机会。比如,孩子算错位数,却意外发现“破十法”;孩子总把“买”和“卖”认错,后来发现“卖”字头上像“顶着货物”。错误中时常藏着创新的种子,就看家长有没有慧眼识别~

王者段位:制造容错空间

主动为孩子创设安全探索的环境,如设置“试错角”,提供旧物改造、科学实验等可控失败的场景,让孩子在实践中自然试错。通过预设“容错缓冲区”,可将犯错成本转化为养分,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与创新思维。

结语

养孩子如培育盆栽,过度纠错就像不停修剪枝叶,看似用心,实则阻碍生长。真正智慧的家长,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闭嘴,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当我们放下“纠错警察”的架子,说不定孩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哦!

网友评论

莞家妈妈

您的育儿方式决定孩子未来,一起加油,做最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