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风”困住生活!康复期必知的3个关键点

健康 05-03 阅读:76 评论:0

“中风”是中医的名词,西医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

此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有临床数据显示:有幸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5%以上人的最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比如肢体肌力下降、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血管性痴呆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人造成沉重的负担。

那脑中风后,要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症状?其实,只要把握好康复期的关键要点,患者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重新拥抱正常生活。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脑卒中康复期必须掌握的3个关键点。↓↓↓

一、黄金康复期:早干预、早康复

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有明确的“时间窗”,临床研究表明,发病后的6个月内被公认为是康复的黄金期,尤其是前3个月,被称为“超黄金康复期” 。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受损的神经组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修复潜力,此时如果能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风险,避免某些功能永久丧失。

在临床工作中,患者脑卒中后导致一侧肢体偏瘫,在病情稳定后的48小时内,就要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主动、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肌肉按摩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随着病情好转,根据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情况,制订个体化的功能康复锻炼,逐步增加运动训练,如坐起、站立、行走练习等。

所以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进展,就要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科学康复训练:量身定制,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不是简单的“多活动”,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具体操作如下:

1. 先评估:在康复治疗前,医院专业的康复团队会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能力、吞咽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明确是否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康复目标和康复重点。

比如,如果患者有言语障碍的,就应重点训练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如患者存在呛咳、吞咽困难,则以改善吞咽功能、进食中预防误吸为主要目标;如患者存在一侧肢体功能下降,则应加强站立、行走的训练。针对患者需求,提供相应的康复锻炼。

2. 训练内容:临床工作中,康复训练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通过器械辅助、手法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平衡能力;作业治疗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言语治疗则针对语言和吞咽障碍,通过发音练习、吞咽训练等改善相关功能。

3. 训练强度:所有的康复训练都应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的时间,就像小孩子学习一样。比如,肢体运动训练可从卧床阶段的翻身、坐起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扶拐行走,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或跌倒等意外。这里注意:家属陪练要有耐心,才能增加患者的信心。

三、心理与家庭支持:康复路上的“隐形助力”。

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情绪是非常普遍的,因为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痛,许多患者因无法接受身体功能的丧失,这时非常需要家人的关心和帮助。

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也会影响康复积极性,错过康复的黄金时期。所以患者要正视疾病,树立积极的康复心态。也可以通过与病友交流、参加康复知识讲座等方式,了解康复的可能性和方法,增强康复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人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给予情感支持;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监督训练计划的执行;同时,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其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如是患者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

脑卒中康复不是一天或两天的时间,需要一段甚至更长时间的康复锻炼,所以掌握黄金康复期、坚持科学训练,才能尽可能恢复神经功能受损的情况,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