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啥非要死磕城池?绕过去不行吗?看完这些血的教训就懂了

历史 05-06 阅读:14 评论:0

各位老铁,今儿咱聊聊古代战争里一个有意思的事儿 —— 为啥古人打仗总盯着城池不放?哪怕城墙高、护城河深,士兵踩着云梯往上冲跟 “送人头” 似的,也非得死磕到底?绕开城池走捷径不好吗?其实啊,老祖宗们不是不懂 “抄近道”,而是吃过大亏后才明白:有些城,真绕不得!

城池设计:古人的 “防守黑科技”,想绕没那么简单

咱先说说古代城池的 “防守套餐”—— 城墙 + 护城河,堪称冷兵器时代的 “铜墙铁壁”。城墙平均高 10 米以上,相当于三层楼,墙基宽得能跑马车,全用夯土、青砖甚至糯米浆砌成,砸都砸不动。护城河更绝,宽的能有几十米,水深两三米,相当于给城池戴了个 “水围脖”,敌军想靠近?先填河再说!

攻城最常用的云梯,看着像梯子,其实是带钩子的 “加长版爬墙神器”,能勾住城墙防止倾倒。但爬云梯简直是 “地狱难度”:守军往下扔石头、泼滚油,甚至推 “塞门刀车” 砸梯子。汉朝名将樊哙为啥能封侯?就靠每次攻城第一个爬云梯,妥妥的 “敢死队队长”。你想啊,没点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的狠劲儿,谁愿冒这死险?

攻城战有多惨?云梯上的生死时速,后退就是死

古代攻城战,那场面比电影还惨烈。攻方先得用投石机、冲车砸城门,同时派士兵填护城河 —— 扛着沙袋往水里跳,跟下饺子似的,填出条路才能架云梯。爬云梯的士兵更惨,头顶是箭雨,身边是战友的尸体往下掉,能爬到城头的不到十分之一。就算翻过去,迎接他们的是守军的长矛、刀斧,一场贴身肉搏下来,活着的没几个。

但为啥士兵还前赴后继?一方面是 “先登奖” 太诱人,比如唐朝规定第一个上城的赐爵三级,相当于从大头兵直接升营长;另一方面是 “后退即死”—— 秦军有 “什伍连坐法”,一队人后退,全队砍头。所以士兵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反正往前是九死一生,往后是必死无疑,不如赌一把。

绕开城池?历史教训告诉你有多惨:吴王刘濞绕出个惨败

有人问了:既然攻城这么难,为啥不绕开城池,直接打别的地儿?咱看个真实案例:西汉 “七国之乱” 时,吴王刘濞带着 20 万大军攻梁国,被睢阳城挡住。他嫌攻城麻烦,想绕开梁国直扑长安,结果周亚夫直接断了他的粮道。没了粮草,大军瞬间变 “叫花子队”,最后被打得只剩几千残兵,刘濞自己也被杀。这说明啥?城池是粮草、兵器的 “仓库”,绕开它,军队就得喝西北风,后勤撑不住,仗还怎么打?

还有刘邦差点踩的坑:当年他攻秦,遇到坚固城池想绕过去,张良赶紧拦住:“您绕过去,城里守军要是从背后夹击,咱腹背受敌咋办?” 刘邦惊出一身冷汗,乖乖回头攻城。你想啊,城池大多建在交通要道、咽喉之地,比如潼关、山海关,绕开等于把后背留给敌人,分分钟被包饺子,谁敢冒这险?

战略要地:这些关卡为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告诉你答案

有些城池更是 “天选之地”,比如山海关,南边是海,北边是山,中间就一条通道,堪称 “天下第一关”。清朝努尔哈赤攻了一辈子,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轰得惨败,直到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才拿下这道屏障。为啥?因为这类城池是战略枢纽,拿下它,进可攻退可守,绕开它,整个战略布局就废了。

再看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国时姜维靠 3 万人挡住钟会 10 万大军,靠的就是地利。城池依托天险,本身就是最好的防线,攻方想绕开,就得翻山越岭,费时费力还容易被伏击,性价比太低。所以古人总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但真到了战场上,该啃的硬骨头还得啃,因为城池在手,天下我有。

城池攻防里的古人智慧,绕开是找死,攻下才是王道

看完这些,咱就懂了:古代城池不仅是座城,更是粮草库、指挥所、防线核心。绕开城池?等于放弃后勤保障,把命交给未知风险,历史上吃这亏的人太多了。所以哪怕攻城代价再大,指挥官也得咬咬牙往上冲 —— 毕竟拿下城池,就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绕开?那是找死!

古人的智慧藏在血与火的教训里:有些路,看似好走,实则是绝路;有些城,看似难攻,却是必争之地。下次看古装剧,再看到士兵爬云梯攻城,别觉得他们傻,那可是老祖宗用无数次惨败换来的生存法则!

你觉得古代攻城战里,最让人震撼的是哪个细节?欢迎在评论区唠唠!

网友评论

小狐狸念经

或许我该追随黄昏而去,而不是期待明日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