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生态农业怎么办?

社会 05-07 阅读:0 评论:0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粮食安全与产业转型的矛盾日益尖锐。

当生产者逐利、消费者依赖进口、地方政府未因低自给率担责,粮食安全的责任链条出现断裂;与此同时,工业化农业模式深陷困境,产能过剩、生态破坏等问题交织。农业究竟该如何打破困局,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粮食安全责任“三不管”,问题出在哪?

在粮食安全领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怪象:生产者、消费者、地方政府三方似乎都与这份责任保持距离。

对生产者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本能选择。但种粮收益如何?现实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倒贴成本成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农民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显然不切实际。毕竟,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谁愿意做赔本买卖?

消费者层面,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已成习惯。上海人食用加拿大小麦、广州人购买越南大米,早已司空见惯。多数消费者在购买粮食时,更关注价格与口感,鲜少考虑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也没有主动分担责任的意识。

再看地方政府,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粮食自给率普遍仅20%左右,80%依赖外部供应 。然而,至今没有官员因粮食安全问题受到责罚。这种“零问责”的现状,使得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上缺乏足够的动力与压力。

三方责任缺位,导致粮食安全如同空中楼阁,看似重要,却无人真正托底。

工业化农业模式“碰壁”,困境如何形成?

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转型阵痛,曾经依赖工业化改造的发展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

当下,中国经济已全面进入过剩时代,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领域概莫能外。在农业领域,企业推行的大规模集约化单品产业模式,正遭遇发展瓶颈。许多地方农业官员坦言,95%以上的产业化农业项目以失败告终。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却难以获得预期收益,陷入迷茫。

全球农业总量过剩,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被国际市场“封顶”。即便在有机农业领域,无论怎样优化生产标准、调整生产方式,产品价格始终难以超越国际水平。这种价格天花板,严重限制了国内农业企业的利润空间。

更严峻的是,工业化农业在追求产量的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从江浙到广东的沿海地区,水土气三大资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率超过40%。化学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转基因技术的滥用,不仅污染了土地与水源,还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大企业开始转向生态化发展,当地方政府提出全域生态化目标,分散的生态小农如果不联合起来,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城乡融合与组织化“双轮驱动”

面对重重困境,农业转型势在必行,而城乡融合与组织化发展,正是破局的关键。

早在2006年,我国就开始探索社会支持农业(CSA)模式,河南兰考的稻田养蟹立体循环农业便是成功范例。农民通过稻田养蟹,实现了生态种植——螃蟹除虫,减少农药使用;禁施化肥,保证稻米有机品质。

但优质农产品面临销售难题,于是消费者预付生产费,与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生产风险。这一模式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演变为“公平田野”公共品牌,如今正在全国各省推广,鼓励消费者与生产者共担粮食安全责任。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样刻不容缓。自80年代家庭承包制实施后,农业生产分散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家庭承包是农业改革的起点,而非终点,其引发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核心就是提升农业与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当下,借助数字化工具,乡村建设3.0模式正在探索中。通过积分制、DAO系统等手段,将分散各地的志愿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组织起来。大家虽然身处不同地域,但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交流经验、汇总需求,形成新的合作模式。

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组织化提升,将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农业从粗放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生态发展。

粮食安全与农业转型关乎国计民生。只有明确各方责任,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城乡融合与组织化发展,才能让我国农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本文来源@温铁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