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天换日,鱼目混珠,礼仪尽丧,廉耻全无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华州弄权 韩建)
昭宗避难,到了韩建的华州。
要说,韩建把华州治理的是非常不错,当地可以说是枹鼓不鸣,弦歌不辍,非常非常的不错。
华州是好地方,但是对皇帝来说,待一阵子可以,不能老是在这待着,朝廷的都城是长安,自己早晚要回去。
但是很显然,韩建不想让昭宗回去。
之前他还害怕李克用来给昭宗撑腰,可是自从上次李克用被昭宗撵回去之后,河东战事频繁,李克用无暇西来,他来不了,韩建一看这是好机会啊,趁着昭宗就在华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就想要把昭宗给控制起来。
乱世之际,谁不想要做曹操呢?
你说韩建治理民生,那的确很好,兴许他对老百姓也很好,可是争权夺利之时,他狠起来那也是令人咂舌,为了架空昭宗,韩建挥动屠刀,文武大臣纷纷俯首就戮,宗室皇亲也是任人宰割,可以说韩建在华州杀了很多人,制造了很多恐怖流血事件。
要说昭宗还是太年轻,韩建装成忠臣,皇帝真就把他当成忠臣了,现在倒好,身边的士大夫们又被杀了一批,而且韩建还有废掉昭宗,另立新帝的意图。
惶惶乱世,屠刀之下,谁能不屈?您别说,还真有人不屈,这个人就是韩建的父亲,名字叫做韩叔丰。
眼见儿子无道滥杀,老爷子对儿子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当初不过是一介农夫,时逢天下大乱,承蒙皇帝的赏识和恩情才有了如今的权势,如今却妄自尊大,想要废立天子,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我看我们韩家将有灭族之祸,所以干脆先自尽好了!
这番话,说的韩建是后背发凉,冷汗都下来了,所以思来想去,韩建最后还是把昭宗送回了长安,并且还顺道把因战乱而残破不全,处于颓垣断壁状态的皇宫进行了一番修缮。
这段记载,听起来非常的魔幻,难道这个手段狠辣,狡黠多智的军阀会因为父亲的三两句劝阻,就改变心意,停止自己的行为么?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说韩建是顺坡下了,因为就在他想要牢牢控制住昭宗的时候,他蓦然回首,发现灯火阑珊处,汴州朱温,凤翔李茂贞,都饿虎扑食一般的盯着自己呢。
(大唐岐王 李茂贞)
自己要控制昭宗,别人会来抢,自己要废掉昭宗,军阀们就可以坐实自己谋逆之辈的名头,从而联合起来讨伐自己,这都是韩建不得不考虑到的。
思索之下,与其冒进,不如折中,所以韩建也是迫于无奈,他才把昭宗交出去。
而且,韩建这个人啊,搞权谋很有一套,昭宗出逃的时候他迎驾昭宗于华州,这回又把昭宗送回了长安,还给昭宗修了房子,那么他的形象就变得极为正面,朝廷也因此对韩建多有赏赐,韩建得以在朝中身居高位,一下子他就有话语权了,那这个时候他还不忘记卖李茂贞个好,原本是李茂贞把昭宗逼出长安的,皇宫也是李茂贞放火烧的,朝廷秋后算账,也应该降罪于李茂贞,当然实际上的降罪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名誉上的打压,精神上的攻击肯定在所难免,至少要让李茂贞在舆论上处于劣势,对他的诸多行为进行批评。
我消灭不了你,我指点你两句,批斗你几回,总是没问题的。
然而,韩建这个时候做起了老好人,他在朝廷和李茂贞之间一顿调停,乱和稀泥,结果李茂贞不仅没有获罪,反而还被加封为了岐王,势头更猛了。
韩建名利双收,李茂贞混了个王,倒霉的只有昭宗皇帝,回到长安之后他再也没有任何实权,慢慢的竟然被宦官所掣肘,被宦官控制了起来。
宦官专权,可以说是古代封建历史上的一大特色了。
秦朝有指鹿为马的赵高,汉朝有造成萧周之祸的石显,东汉末年有十常侍,三国时期,吴国有岑昏,魏国有黄皓,北魏有大宦官宗爱,宋朝有童贯,明朝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可以说明朝的宦官专权就够厉害的了,王振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害得英宗留学,大明由盛转衰,刘瑾被称为“立地皇帝”,而魏忠贤更是大名鼎鼎的“九千岁”,但是要说宦官干政之惨烈,之严重,那还非唐朝莫属。
我们说宦官之所以专权,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皇帝没有做好权力分配,皇帝担心武人造反,处处制约武将,皇帝信不过士大夫,君臣背心离德,而宦官是家奴,见天儿的跟在皇帝的后边打转,皇帝难免就倚重和培养他们,这就给了宦官专权的机会。
可是,唐朝宦官专权的局面,和昭宗没关系,我们说皇帝任用,重用宦官,可以制衡各方的权力,这好处昭宗是一点也没享受到,反而因为重用宦官导致皇权彻底沦为被家奴利用,这苦果全让昭宗品尝到了。
从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德宗开始,宦官就掌握了神策军的兵权,军中的重要职务,指挥职务,全都是由宦官来担任的,这是最要命的。
神策军原本是唐朝西北地区的卫戍部队,是边军,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得以进入京师,反倒成为了唐朝最重要的一支禁军,他们负责保卫长安的安全,可以说是中央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几乎是唯一的武装力量。
换句话说,神策军就是本朝维持统治的根基。
你把这样一支军队交给宦官,那就等于是把受制于人的权利交给了宦官。
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唐穆宗,穆宗之后还有九个皇帝,而这九个皇帝里,除了第十四位皇帝敬宗和最后一位皇帝哀帝之外,竟然全都是由宦官扶持上位的。
皇子,皇嗣要靠宦官才能成为皇帝,这说明什么?说明宦官已经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杀任免大权,那为什么宦官能有这个权利呢?说回来了,因为宦官有兵权呐,他们既掌握神策军,那么神策军就可以成为他们压制皇权的工具。
(受制于人 唐昭宗)
皇位一代一代传下来,到昭宗这一代,宦官专权已成定局,昭宗面对的开局就是这样的,只能说实在是倒霉,拼死拼活逃脱了藩镇军阀的魔爪,转身就落入了宦官的口袋。
这个时候昭宗对内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大宦官刘季述。
史书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上猎苑中,因置酒,夜,醉归,手杀黄门、侍女数人。(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就是说,回到长安之后,昭宗有一次在禁苑里打猎,围猎之时饮酒致罪,喝多了,也许是心情不好,也许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也许没有原因,就是故意滥杀,昭宗就杀掉了身边的不少宦官和宫女。
因为晚上喝多了嘛,所以昭宗第二天早上就没起来,在宫里睡懒觉,而宦官刘季述则抓住这个机会,带领数千神策军直接逼宫,强行让昭宗退位。
刘季述逼宫到了昭宗面前,说,皇帝,我看您已经厌倦了江山社稷之业,所以朝野上下现在希望太子监国。
昭宗解释说,昨天不过是喝多了酒,怎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呢?
刘季述说,皇帝,这并非老奴的本意,而是众人一致的请求。
这个时候昭宗再辩解也没有用了,刘季述等于是半恭请半挟持的就把昭宗带离了寝宫,关到了附近的另外一个偏殿里。
可以说司马光不愧为治史大家,在这一段中,他写的尤为细致:
昭宗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刘季述,然后带着嫔妃等步入偏殿,刘季述则挺着身子站在门口,手持一根银色的鞭子点地,一边挥鞭一边斥责昭宗,说:
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您不听我的劝谏,这是您作为天子的第一桩罪过...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您还是不听我的劝谏,这是您的第二桩罪过...
(妄自废立 刘季述)
如此列举了十多桩所谓罪过,在昭宗饮泣吞声,悲怒填膺的表情中,刘季述洋洋自得,封锁宫门,旋即把昭宗给软禁了起来,不许皇帝和外界通信,吃喝限量供应,纸笔不给提供,时值冬季,天气寒冷,昭宗更是从被窝子里被拎出来的,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衣,在寒风中是瑟瑟发抖。
受困寒宫,朔风砭骨,衣单食匮,泪尽笔枯。
最后,刘季述还拿出了提前伪造好的诏书,直接把昭宗定义为了太上皇,而命令太子监国,真是偷天换日,鱼目混珠,可以说此宦一下子就把朝廷给掀翻了。
在彻底控制皇帝之后,刘季述则开始加紧巩固自己的权柄,本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针,跟我刘季述混的,封侯拜相,加官进爵,反对我刘季述的,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您想刘季述是宦官,他生理上就残缺,心理上更加残缺,掌权之后他是大肆屠戮,很多朝臣被他活活打死,被他杀死的人的尸体,都要一车一车的往出拉。
可是,就在这样的高压屠杀之下,朝廷里还是不乏忠勇不畏死之人,司天监(气象部门)里有一个叫做胡秀林的官员,面对刘季述的滥杀毫不畏惧,甚至还敢于当众指责刘季述:
军容(刘季述的职务)囚禁天子,如今还要再滥杀无辜么?
长安五姓七望,无数豪门大族士大夫,为求生,为权势,为升官,军阀来时他们钻营军阀,宦官掌权他们拜入阉人门下,敢于在这朗朗青天下发出怒吼的,竟然是一个管天气的...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吴在庆,曾晓云.唐末政局及士人之遭际.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路芬芬.唐昭宗与晋汴的政治互动析议.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