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上将潘文华决定起义,却发现七姨太是特务,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对七姨太说:“我给你钱,你带孩子去香港吧!” 1949年深秋,成都府邸的灯火摇曳,一位国民党上将潘文华正密谋起义保全古城,却在自家书房听到诡异的电键声。枕边人竟是军统特务,这秘密如炸弹般悬在头顶,他该如何化解危机? 潘文华是土生土长的川军将领,从小药房学徒干起,凭着一股子韧劲,一步步爬到国民党上将的位置。早年抗日那会儿,1937年夏天,他带着川军北上安徽前线,部队里兵多是四川汉子,扛着老套筒步枪,风里来雨里去,硬是顶住了日寇的炮火。可中央那边呢?求援电报发了十几封,南京只回一句“川军再等等”,结果冬天一到,安徽雪地里冻倒多少弟兄,师长饶国华还阵亡了沙场。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咽不下那口气。 抗战打赢了,本以为能喘口气,谁知国民党就开始内斗。川军老兵回来,没个好安置不说,还被强行整编。那些不愿改番号的官兵,在南京街头被宪兵枪毙了好几个。潘文华亲眼瞧见,气得在蒋介石面前摔了茶杯。从那时候起,他对国民党那套就彻底寒了心。内战打到1946年,川陕战场上,国民党派系扯皮,川军补给跟不上,士兵啃着硬饼子往前冲,伤员在野战医院里熬着。潘文华上书南京,列了部队的苦处,可回音石沉大海。 到1949年春夏,国民党败象毕露,成都周边村子烧的烧抢的抢,百姓拖家带口逃荒。潘文华跟刘文辉、邓锡侯这些川系老哥们儿商量,怎么着也得保住成都这古城,别让炮火毁了。他接到地下党的联络,说和平移交能少死人,保住军民家当,这话正中他下怀。潘文华琢磨了好一阵子,觉得继续跟着蒋介石走,只会让四川老百姓遭更大罪。秋天一过,他下定决心,联合同志们定下方案:部队集结点清清楚楚,通电时间掐得准,确保不扰民,不流血。 可就在起义前夕,麻烦从最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1949年11月下旬,潘文华从彭县密会回来,进书房就听到那“滴滴答答”的发报声。他戎马半生,一听就知道是电报键在敲。桌上摊着前两天他批的起义联络草稿,边上还有支口红,底部刻着军统的暗记。原来,七姨太柳月如,比他小三十岁,本是乱世里结的缘,给他生了个两岁儿子。可她竟是军统安插的眼线,平时温婉体贴,谁知背后干这勾当。 潘文华一下子懵了。国民党特务在成都横行,抓人就扣“共党”帽子。要是直接抓人,军统那张网准警觉,整个计划泡汤,几十万成都人就得遭殃。可放着不管,情报一漏,同志们脑袋不保。他没急着发作,冷静下来想对策。国民党那套,动不动就杀头镇压,他不想学那路数。柳月如毕竟是孩子的妈,起义大局为重,得两全其美。 第二天一早,潘文华就把金条、美钞和香港船票搁桌上,对柳月如说:“时局乱,川地不稳。这些钱你拿着,带孩子去香港避避。那里太平,孩子能上学,长大成人。”柳月如愣了会儿,没多问,收拾行李走了。潘文华还派两个心腹卫士跟着,名义上护送,实际监视信号。两天后,船开港了,没出岔子。这手笔稳准狠,既没打草惊蛇,又保住了家小,没让国民党那帮特务钻空子。 12月9日,潘文华通电起义,成都守军撤得井井有条,人民解放军进城,一枪没放,城墙上的青砖瓦片完好无损。几十万军民免了战祸,成都这千年古都就这么完整交给人民了。这起义不光保了四川的命根子,还为西南解放开了好头。潘文华后来融入新中国,帮着搞建设,川地水利交通上出了不少力。 柳月如到了香港,用那些钱开了家小杂货铺,卖日用品过日子,跟军统断了线。儿子长大,在那边安家立业,没再沾旧事。潘文华这事儿传开,后人议论纷纷,说他这选择有大局观,也有那份人情味。在国民党特务四布的年头,能这么处理,不容易。 回过头看,潘文华的路子走对了。抗日时川军吃亏,内战中百姓遭罪,他起义就是为了止损,为民请命。国民党那帮人,蒋介石下台了还想拉特务网子,柳月如这种角色,本是他们美人计的棋子,祸害了不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