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现在就有几家媒体老师开始预测明年一季度的价格战,甚至说出几家车企可能退市。但事实上,我觉得一方面大家低估了汽车主机厂的韧性,但另一方面又低估了一家汽车主机厂如果退市或者破产会给整个产业链乃至于政府运营带来的冲击。汽车企业从用户这里拿到的是直接交付的现金,而支付供应商的账款则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拖延。此外,汽车企业是当地政府就业和税收以及GDP的重要甚至与最重要的来源,因此政府推动当地银行的大量长短期贷款同样也能支持企业的现金流。所以车企的战略回旋余地还是比较大的,有比较长的战略调整机会。但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样也可能是毒药。这些政策优惠不是免费的,其背后往往附带着产能扩充,大型基建,以及附属产业企业支持等条件。而且,地方政府往往会干晴天送伞,雨天撤伞的行动。这背后,依然是一个“大势”的“势”字。更可怕的是,随着房地产的崩溃,地方财政失去支撑,汽车产业投资项目,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或电池相关产业链的工厂投资,是地方政府短期内获得中央财政和配套资金支持以及给银行理由大规模借款的最佳平台,有些时候甚至倒逼企业加快投资。所以,价格战其实今年Q4就已经开始了,但是企业之间的内卷战斗将至少延续到明年下半年。12月将一改过去安心过年的模式,将会有一大堆国内车企抱着打时间差的聪明劲继续推进新品新价的活动。其实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哈哈哈。今年3月份国务院会议后很多人不以为然,今年4月份行业协会发文的时候很多人还认为协会又来保护落后生产力,今年5月份多部门联合发文很多人还认为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到了现在,很多媒体人在做今年总结的时候还在认为反内卷不过是一个口号点缀。然而现在,我觉得如果还看不清政府目前几个部委政策的导向,那么就不要谈观察了。其实因为汽车企业本身牵扯的范围千丝万缕,部委级的主管部门也不好直接介入,所以目前以工、发为代表的监管部门的政策其实是在给汽车企业划边界。就是不能把汽车主机厂风险扩大到整个汽车产业链,倒逼车企往自我革新的方向走。反内卷最后的出路其实就是如下几个:1. 内需的大幅改善(悲观主义者已经在看2028年了)2. 新的技术爆炸引发的良性迭代(抱歉,可见的几个未来技术都是2030年尺度的事情)3. 出海 (乘用车本土制造直接出口海外的壁垒值是600万台,越接近触发的贸易壁垒值越高,需要转为海外生产。但政府再利用转海外的技术转让希望先统一步调和国外政府先谈好一个好的机制,所以出海的大爆发应该还需要2年时间)4. 高端化 (单个企业的解脱之路,但标签是要抢的,并不容易)5. 战略收缩 (但需要母公司或者股东的支持,因为收缩意味着资产大幅缩水和裁员)上述5条如果都失败了或者严重受限了,或者由于得不到支持不允许(第5条),那么企业才会面临突然崩溃的风险。所以,如果无法解套,应该是26年的年底才会出现。而问题的第一步,是所有人都承认销量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开始的。
我看现在就有几家媒体老师开始预测明年一季度的价格战,甚至说出几家车企可能退市。但
杰克说说车啊
2025-11-17 12:1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