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释不了!连人民日报都转发了!”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28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指令!网友:有没有一种可能,曾经那些英雄已经陆续回来了! 这件事就发生在最近,黔东南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这个刚满月还不到的小家伙,脸蛋软乎乎的像块小面包,眼睛还带着新生儿特有的朦胧感,连看清眼前的东西都费劲,却给了全家人一个天大的惊喜。 宝宝的爸爸平时就爱跟孩子唠嗑,不管小家伙听不听得懂,总喜欢凑在他耳边说说话、做些简单的互动。 那天也是心血来潮,爸爸抱着宝宝轻轻晃着,随口说了一句“敬礼”,还下意识地抬了抬自己的手。 谁成想,话音刚落,宝宝肉嘟嘟的小胳膊就慢悠悠地抬了起来,小手攥着拳头,笨拙却认真地贴向了额头,一个有模有样的敬礼动作就这么出现了。 爸爸以为是巧合,又试着喊了两次“敬礼”,每次指令发出,宝宝都能重复这个动作,小模样严肃又可爱,一旁的妈妈赶紧掏出手机,把这神奇的瞬间录了下来。 这段几十秒的短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就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火遍全网,点赞量很快突破千万,转发也达到了几百万次。 连《人民日报》都被这个小家伙打动,特意转发了视频,还配文感慨“生命的奇妙瞬间”,一下子让这个小热点变成了全民关注的暖心话题。 评论区里更是炸开了锅,除了“太神奇了”“宝宝好棒”的惊叹,一条“有没有一种可能,曾经那些英雄已经陆续回来了”的留言,短短几个小时就收获了几十万点赞,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其实了解下来,这家人平时就特别敬重英雄,爸爸是个军事迷,经常看抗战纪录片,妈妈也总跟家里的老人一起,听那些老一辈的爱国故事。 拍摄视频的时候,爸爸说“敬礼”的语气特别认真,还不自觉地做了抬手的示范,或许就是这份不经意的动作,被宝宝捕捉到了。 但网友们显然更愿意相信那份浪漫的猜想,有人想起了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十七八岁就为国捐躯的战士,他们或许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很快,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就给出了科学解读,说28天的新生儿还没有抽象认知能力,之所以能做出“敬礼”动作,大概率是因为爸爸说指令时的语气、表情,还有抬手的动作,形成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宝宝是在无意识地模仿。 专家还补充,新生儿在12到30天确实会有简单的模仿本能,19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证明宝宝能模仿成人的张嘴、抬手等基础动作。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有了科学的解释,大家心里的那份浪漫想象也没减少半分。 其实谁都知道,这大概率是宝宝的无意识行为,但这份“英雄归来”的猜想,藏着的是中国人对英雄最深的怀念啊。 我们从小就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课本里的黄继光、邱少云,现实中的消防员、戍边战士,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东西,早就刻进了民族的骨子里。 现在生活好了,可我们从没忘记那些付出过的人,这份“英雄归来”的念想,不过是想让他们能看看,自己用热血守护的家园,如今有多美好。 就像有网友说的,不是我们迷信,而是我们太想他们了,想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过上平安顺遂的一生。 其实这份情感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最近几年,不管是学校里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社区里的老兵讲故事活动,大家都在用心传承着英雄精神。 这个28天宝宝的“敬礼”,更像是一个情感的出口,让所有人把心里的怀念和敬意,都寄托在了这个小小的生命身上。 它或许只是成长中的一个偶然瞬间,但却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重新想起那些值得铭记的人。 科学解释了“是什么”,但网友的浪漫回答了“为什么”,这份对英雄的牵挂,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最动人的东西。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