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闹笑话!花10亿美元购买中国8台盾构机,想着借此学习,谁料,拆解后竟然不会组装,最后又不得不求助于中国! 印度媒体当时还放出豪言,要借助这些盾构机提升基建水平,甚至通过拆解研究掌握核心技术,从而摆脱对外国设备的依赖,可事情的发展,和他们想的一样,却又完全不一样。 在印度的计划里,拆解就是他们的“捷径”。只要把机器全拆开,弄懂每个部件的位置和结构,再照着做一遍,制造“印度版”的盾构机就不远了。 然而一旦真正动手,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想法有多天真,盾构机不是简单的钢铁拼凑,它融合了机械、液压、电气、传感等多学科的技术,零件数量多到让人眼花,系统内部还有复杂的控制逻辑,这些并不是看一遍就能学会的。 当外壳被卸下,现场的印度工程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管线、传感器,和成堆精密零件,这些零件之间关系紧密,没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根本无法判断组合的顺序。 几天之内,工地已经堆满了零散的部件,不仅无法还原,部分零件还因操作不当直接报废,孟买地铁的工期随之延误,每天都是巨大的成本损失。 为了把机器重新拼装起来,他们曾尝试向欧洲厂商求助,但得到的不是高不可攀的服务报价,就是干脆的拒绝——谁也不愿冒着培养竞争对手的风险帮他们解难,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只能把求助的电话打回给卖设备的中国厂家。 中国技术团队抵达印度后,花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组装调试。那些印度技工搞不清的线路,中国工程师快速辨认并精准连接;存放一旁的零件,很快被分类安装到位,当盾构机重新启动,刀盘开始缓缓旋转时,这个项目才重新按下了启动键。 印度拆不动的机器,其实是中国几十年技术积累的成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在探索盾构机,2002年把研发列入国家高技术计划。 中铁装备等企业用七年时间攻克材料、刀盘、姿态控制等核心难题,2008年造出了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铁1号”,这台机器后来在天津地铁、郑州地铁等项目中表现稳定,还多次升级改造,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最终让中国在盾构机领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今天的中国盾构机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制造、定制和服务体系,中铁装备的产品出厂超过900台,订单突破1000台,可以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提供专门方案,这些是印度所谓的“一次性拆解”根本学不来的。 真正让印度失败的原因,不是盾构机太复杂,而是他们没有长时间积累的技术体系,想要在高端工程机械领域站稳脚跟,不只是要有图纸和零件,更要有工业基础、人才队伍、上下游供应链支持,加上在无数工程实践中反复验证和改进的经验。 从这些方面看,印度的起步不仅晚,而且缺少持续投入的决心。技术依赖无法通过仿制解决,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