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叫嚣对俄开战,日本叫嚣介入台海。很多人以为这是美国指挥的“两线作战”。错了!

不负赋墨尘 2025-11-15 20:12:13

德国叫嚣对俄开战,日本叫嚣介入台海。很多人以为这是美国指挥的“两线作战”。错了!真相是,它们正学以色列,趁美国被拖在中东、精疲力竭时,发动一场“战略豪赌”,要挣脱战后束缚,逆风翻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是全球霸主,主导着世界事务。但随着中东的不断动荡,美国的精力开始被严重分散。   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虽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了“反恐战争”的部署,但在面对中东复杂局势时,始终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导致战略资源的严重分散。再加上近年来的乌克兰危机,美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在逐步下降。   实际上,美国政府的战略焦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中东问题上。尽管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但特朗普曾推动的“沙姆沙伊赫峰会”似乎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美国在全球战略上显得越来越“无力”,即便是提供给乌克兰的援助,也开始放缓。而正是这个时候,德国和日本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试图借助美国的“虚弱”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说到德国,它的战略转变尤为明显。过去,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错,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德国靠着俄罗斯的天然气为自己的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德国的对俄政策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尤其是在新任总理默茨上台后,德国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立场。   默茨政府明确表示,德国必须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并开始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从最初的防御性武器,到后来的“金牛座”进攻性巡航导弹,德国不仅提升了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还将军费大幅增加,军费开支首次突破了GDP的2%。   更令人惊讶的是,德国还把装甲旅直接部署到立陶宛,离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只有80公里。这标志着二战后,德国的军队首次突破了“国防军”的框架,开始向进攻性军队转型。   这些变化背后,除了应对当前的安全局势,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德国希望借机突破战后限制,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   二战后,德国由于其侵略历史被限制了军事行动,但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中东转移,德国开始在欧盟内部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并力图通过对俄强硬政策,把自己在欧洲的“话语权”推向顶峰。   德国正在努力借助这次“俄乌冲突”重塑自己在欧洲的地位,甚至在军事和安全事务中取得更大的发言权。   与德国类似,日本近年来的战略走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明确规定,日本的自卫队只能用于防御,不能参与侵略性战争。   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强大,特别是安倍晋三执政时,他曾提出“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并且逐步为日本自卫队的“正常化”铺路。   日本的“台海有事”言论背后,隐藏的是其逐步放松对自卫队的限制。   日本近年来通过修订安保法案、重新解释和平宪法中的第九条,不断增强自卫队的军事能力,使其可以在未受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参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   高市早苗等右翼政治人物更是通过推高台海紧张局势,迫使日本政府加大对军事力量的投入,甚至暗示可能介入台海冲突。   实际上,日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危机化”台海局势,迫使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进一步落实,从而保障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地位。   尤其是在美国逐渐疏远亚太的情况下,日本试图借机推动自卫队从防御型转为进攻型,摆脱二战后“战败国”的限制,恢复其军国主义的传统。   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转变并非偶然,它们实际上在“学习”以色列。   以色列在中东的战略非常独特,它通过制造“可控混乱”,既不彻底解决问题,也不完全放任局势发展,利用这种不确定性,保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以色列的做法是通过局部冲突来保持地区的战略平衡,确保美国始终需要它的支持。   德国和日本的战略实际上也是在“借势”,德国通过加强对俄罗斯的军事对抗,谋求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日本则通过不断炒作台海紧张,迫使美国把更多的军事资源投入亚太,借此突破自卫队的局限。   它们两国的共同点就是: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借着“危机”推进自身的战略目标。   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以色列的“可控混乱”战略的翻版。以色列通过保持地区的动荡,迫使美国不得不关注中东事务,而德国和日本则在欧洲和亚太制造危机,试图利用美国的焦点转移,借机突破战后约束,重塑自己的国际地位。   然而,德国和日本的这一系列战略动作并非没有风险。以色列在中东通过制造局势不稳定,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但这种策略始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德国和日本的情况也类似,虽然它们试图借机摆脱二战后的束缚,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它们的战略目标如果过于激进,可能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地缘冲突,甚至可能让它们付出比战争更大的代价。

0 阅读:259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