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钱永健举起奖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5 17:03:13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钱永健举起奖杯时用英语致辞!这句宣言让台下华人学者哗然 —— 他的伯父,正是放弃美国绿卡、用五年软禁换得归国路的钱学森,同样流淌着吴越钱氏的血脉,却在时代的岔路口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精神疆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钱家是个出了好几个科学家的大家族,命运却因为两个男人的选择,分成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钱学森和钱学榘是堂兄弟,小时候一起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后来又先后去了美国留学,那个年代,谁都知道美国科技发达,留学成了很多有志青年的梦想,钱学森专攻航空,后来成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榘学的是飞机发动机,能力也很强,可惜,这两位的选择让他们和家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抗战时期,钱学榘回国参与飞机制造,没想到现实和理想有差距,因为各种原因,他觉得大展拳脚的机会有限,最终决定回到美国发展,这一走,他就在美国安了家,后来有了儿子钱永健,钱学森则不同,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坚定回国,哪怕经历五年波折,最后终于回到祖国,参与“两弹一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汗马功劳。   钱永健从小生活在纽约,他小时候身体不好,有哮喘,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到处疯跑,家里的地下室变成了他的乐园,他用化学实验箱做试验,时不时搞出点小动静,他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不但没责怪他,反而支持他的探索,正是这种自由和支持,让钱永健从小就敢于尝试,科学兴趣越来越浓,十六岁就拿了“西屋科学天才奖”,这在美国青少年中可是很厉害的荣誉。   相比之下,钱学森的科研起点可没那么舒适,他回国后,科研条件非常艰苦,沙漠里搭帐篷、吃窝窝头、用最基本的工具做最重要的实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和一群年轻人干出了中国航天的奇迹,一个在美国地下室自由探索,一个在中国戈壁滩迎着风沙拼搏,这种环境差异,决定了他们后代的成长方式和自我认同。   钱永健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美国的元素,家里挂着美国国旗,节日过圣诞,父母说英语,他的学业一路在哈佛、剑桥这样的名校完成,等他成了科学家,实验室里也有星条旗,他公开说自己是美国科学家,这让不少中国人一时难以接受,其实,他从小到大都在美国长大,生活、学习、工作全都在美国,这样的身份认同也是很自然的事。   钱学森那一辈,对祖国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回国后,生活条件远不如美国优越,但他觉得能为国家做贡献是最大的价值,钱永健则更重视个人兴趣和自由探索,科研成果也是面向国际,服务全人类,两代人的选择不同,但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有意义的事情。   钱永健最有名的成就是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这种蛋白原本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在水母里发现的,能发绿光,钱永健把它改良成了各种颜色,科学家们用它追踪活细胞、研究癌症、观察神经元活动,这项技术让生命科学研究一下子进入了新阶段,帮助全球科学家解决了很多难题,说钱永健给微观世界安上了“探照灯”毫不夸张。   钱学森则带领团队搞出了导弹、火箭和卫星,中国能自主进入太空,他功不可没,这两人,一个在宏大的国家项目里书写历史,一个在生命科学领域照亮微观世界,虽然方向不同,但都创造了世界级的成果。   时代不同,科学家的流动方式也变了,钱学森当年想回国,差点回不来,被美国软禁好多年,最后靠中美双方的努力才获释,到了钱永健这一代,国际学术交流已经非常顺畅,他可以在哈佛、加州大学、剑桥之间自由切换,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合作,中国的实验室条件也大大提升,钱永健1995年回国访问时都觉得比他小时候强多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发展,说明科学的“高墙”正在慢慢消失。   钱永健一生只来过中国一次,那是陪母亲回国探亲,他的中文说得不好,需要母亲帮他翻译,讲座上,他用英语和中国学生交流,大家都很兴奋,但老一辈科学家多少有些隔阂,文化和语言的差距,是时代和成长环境造成的,谁都无法强求。   钱学森高龄时,听说侄子拿了诺贝尔奖,非常高兴,还让儿子发去贺电,没有谁去计较国籍和身份,只有对家族后代成就的真心认可,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后来也说,自己办公室里挂着五星红旗,钱永健实验室挂星条旗,各为其国,这很正常。   钱永健晚年身体不好,中风后提前退休,本来想再回中国祭祖,但最终没能成行,他喜欢骑自行车锻炼,2016年在美国的骑行道上突发意外离世,年仅64岁,他的科学笔记被诺贝尔博物馆收藏,成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见证。   信息来源:科学网——钱永健: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    

0 阅读:49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