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

洞察观史 2025-11-15 10:46:35

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这话听着吓人,但真想弄明白,得先看看尼日尔那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5 年 3 月 13 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下了紧急政令,要求中石油、津德尔炼油厂和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高管 48 小时内离境,还查封了炼油厂账户。   同一天,中资的阳光国际酒店也被以 “歧视性经营” 为由吊销了执照。这波操作看着突然,其实早有苗头。   自尼日尔军政府掌权后,便密切关注资源合同。此前,其要求将原油分成比例从 15% 提升至 30%,还向炼油厂追缴高达 1.3 亿美元的“税款”,凸显对资源利益的执着争取。     更关键的是债务问题,2024 年 3 月中石油给过他们 4 亿美元预付款贷款,一年到期后军政府还不上,没想着协商延期,反而来了这么一手。对外经贸大学的专家说,非洲不少地方政权更迭快,政策没个准头,再加上大国博弈搅局,这类事儿不算新鲜。   但把欧盟和尼日尔放一块儿类比,实在有点像拿职场合同和街头口头约定比规矩。   欧盟刚在 2025 年 4 月 8 日通过了新的外资审查规则,里面说得明明白白,对媒体、关键原材料、交通基建这些领域的外资要强制筛查。但筛查是在投资前,要么附条件批准,要么直接禁止,从没说过投资落地后能随便没收资产。   欧盟的逻辑和尼日尔完全两码事。尼日尔军政府是骤然变卦,以强硬政令粗暴打破既成约定。欧盟是规则前置,所有限制都摆上台面,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协调成员国立场,就是为了让投资者有明确预期。   rapporteur(报告人)都说了,改规则是为了让系统更可预测,不是为了事后找茬。   再者,中国企业并非全然缺乏防范意识。   2024 年底,有家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汇兑限制,钱汇不回来,眼看要违约。中国信保直接启动理赔,年底最后一天就赔了一千多万美元。   有人可能会问,那技术被学走了怎么办?实际上,这是所有跨国企业共有的弊病。   但中国企业早有办法,要么把核心技术留在国内,要么搞技术授权而非转让,合作时还会签保密协议。   再说欧盟企业来华投资也这么干,大家都是互相提防又互相合作,没谁真傻到把吃饭的本事全交出去。   所谓“剧本现成”之论,实则是将错综复杂的国际投资,过度简化成了引人入胜却脱离实际的爽文剧情,使问题的本质被掩盖。   现实里,从投资前的规则筛查,到投资中的保险兜底,再到企业自身的技术防护,早有一套层层递进的防护网。尼日尔的教训该吸取,但因此就觉得所有地方都一个套路,那就有点因噎废食了。   国际合作本来就是风险和机遇并存。怕风险可以理解,但更该看到,我们的企业早不是当年盲目出海的状态了,背后还有国家政策性机构撑腰。   在规则明晰之地,循规蹈矩而行;在环境复杂之所,未雨绸缪以对。如此审慎而为,方为真正的稳当之道,能在世事变幻中安身立命。   毕竟出海不是闯江湖,靠的不是运气,是提前做足功课、找好靠山,在规则里把生意做好。 信息来源: 凤凰网财经——2025-03-19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