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美国一药商放弃数百亿美元的利润,将乙肝疫苗研发技术以700万美金的超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13 17:43:44

1989年,美国一药商放弃数百亿美元的利润,将乙肝疫苗研发技术以700万美金的超低价转让给中国。是大爱无疆还是另有所图? 默克公司,全球医药巨头,放弃了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利润,把手里握着的乙肝疫苗核心技术,以700万美元的价格“打包”转让给中国。 这不是卖成品,是连着技术、设备、团队一起送到中国工厂门口。这种事不常见,也很难让人不多想: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冲动,还是背后藏着一盘更大的棋? 90年代初,中国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压力不小。当时全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还有两千万新生儿面临母婴传播的风险。 在绝大多数家庭,收入不够买几支疫苗。乙肝不是感冒发烧,拖着就是肝硬化、肝癌,死神盯得紧。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健康危机,治得了是能力,治不了是命运。 中国当时不是没搞疫苗,像陶其敏教授那样的专家,已经把血源性乙肝疫苗搞出来了。但这东西有硬伤,一个是安全说不准,用乙肝患者的血提炼,灭活不彻底等于用病毒打病毒。 二是产量压根跟不上,靠全国人民献血都不够用。三是价格直接劝退,一针80块,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 中国是个理论上巨大的市场,但没人买得起。对默克来说,继续高价销售没意义,不如直接转让技术。 听起来像亏本买卖,可当时的默克总裁瓦杰洛斯,脑子里装的不是财务报表。他出身医生,干过研究,信奉“预防医学是最好的医学”。他看的是,这个病要是放任不管,几十年后可能会拖垮中国的医疗系统,波及的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 他那时候做了个决定,不卖疫苗,卖技术,价格定在700万美元。这笔钱不是买技术的“授权费”,而是派人到中国建工厂、教技术、装设备的成本。默克把这事当成一场公共卫生援助。在西方医药圈,这是不折不扣的“异类操作”。 1993年,北京和深圳两地的工厂建起来了,很快中国实现了重组乙肝疫苗的自主量产。1994年开始,全国范围推广,乙肝疫苗从奢侈品变成新生儿的标配。到了21世纪初,中国新生儿乙肝感染率降到了1%以下,这背后,是数千万个孩子的命运被改写。 中国政府当时拍板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围,财政掏钱,基层疾控中心跑断腿,科学家夜以继日地优化工艺,才有了今天的成效。 默克和瓦杰洛斯的那个决定,是关键一步,如果当初他们坚持只卖成品,只谈利润,不换技术,那么中国的疫苗普及可能晚个十年,后果是什么,不难想象。 那个时代的默克,还不完全是今天这种高度资本运作的模样。瓦杰洛斯的决策方式,更像一个医生而不是CEO。他觉得,把疫苗技术交给中国,是对的,是有价值的,能救人。他不想等市场成熟,也不想靠慢慢渗透来赚钱。 一家公司少挣点钱,换来了一个国家几代人的健康,这种账,没人能算得那么清楚。但每个被救下来的孩子,都是最真实的回报。 默克的选择是一次现实主义下的理性人道主义,把人命看得比利润重要一点。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这种做法并不多见,但也正因为罕见,才显得格外值得铭记。 默克没有把自己包装成救世主,也没有在中国市场高调宣传这件事。它做的,是一件本来该做的事。就像瓦杰洛斯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科学的成果,最终应该服务于公众健康。如果不能让最需要的人用上,那这技术再先进也没意义。 全球化的今天,健康早就不是一个国家的私事。病毒不会看护照,疫情不分国界。默克当年的决定,在今天看来,成了一种新型合作的范本。 参考资料: 新华网:一支疫苗里的合作“基因”

0 阅读:0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