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向中国,表面看是为了赚钱,实际上别有用心。 藤岛昭正,这位曾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日本学者,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带队调试最新设备,几年前,他还在东京大学为一台实验仪器等待半年审批,如今,在中国,他拥有独立研究院、快速拨款和完整团队。但要说他纯粹是为了赚钱搞研究,我是一万个不信。 先看看表面上的说法,日本媒体和这些专家自己都说日本科研环境不行了,经费紧张得厉害,2018 年日本整个科技领域的研发经费还不到中国同年的七分之一。 年轻人也不愿搞科研,2003 年还有 1.8 万人愿意读博士,到 2018 年就剩不到 1.5 万了,大学里 40 岁以下的老师只占 23.4%,简直是青黄不接。 反观中国,博士毕业生从 2005 年的 2.6 万涨到 2020 年的 6.5 万,经费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前沿领域砸,博士后年薪能到 20-40 万,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三倍,听起来确实是中国成了他们的 “救命稻草”。 可这些话也就骗骗不了解内情的人,真要是为了科研,日本那些老牌企业和研究所难道拿不出这点钱?说白了,钱只是个由头,真正的图谋藏在后面。 就说藤岛昭,他可是日本拿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1967 年就发现了 “本多 - 藤岛效应”,这可是光催化技术的老底子。这项技术小到空气净化器除甲醛,大到太阳能制氢,全用得上,是实打实的核心技术。 他来中国的时候,带的可不是空脑袋,而是 40 多人的核心团队,还有一整套从晶体结构设计到性能测试的成熟研发体系。这些东西在日本是压箱底的宝贝,怎么到中国就成了他的 “见面礼”? 更可疑的是,他带来的技术直接让中国跳过了 “从零摸索” 的阶段,短短几年,中国光催化领域的 SCI 论文就占了全球 38%,国内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这哪是来帮中国搞科研,分明是把中国当成了日本技术的试验场和推广站,用我们的钱、我们的市场,把他们的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再看那个宁波材料所的西村一仁,号称人造金刚石领域的顶尖专家,还拿了中国政府友谊奖,听起来挺风光。可他来之前,中国的 CVD 单晶金刚石全靠进口,被日本卡着脖子。 他一来,立马指导我们搞国产化攻关,还建了首条生产线,表面看是帮我们突破了技术瓶颈。可大家想想,日本在精密制造领域称霸这么多年,怎么会轻易把核心技术教给我们? 他这么做,无非是看到中国市场大,与其让我们自己琢磨出来打破垄断,不如主动带着技术进来,抢占市场份额,还能借着合作的名义,摸清我们在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底数,这算盘打得也太精了。 日本政府其实早就看出不对劲了,这些年一直在防着技术外流。他们修订了《外汇法》,要是发现重要技术通过人才外流泄露,能处罚当事人,还能命令海外投资者卖股份。为啥这么紧张?因为流失的都不是一般人。 有调查显示,40 年里光专利上能查到的日本顶级技术人员,就有 196 人流入中国大陆,加上去台湾、泰国的,超过 1000 人,实际数字肯定更多。 这些人里 90% 以上都在 50 岁以下,正是年富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黄金时期,好多都来自日立、松下这些大公司。 更让人警惕的是,有日本技术人员自己都说,中国企业不到 3 年就能复制技术,他们这哪是来工作的,分明是带着技术 “上门指导”,帮着我们 “复制” 完了,日本企业还能在专利、标准上卡我们的脖子。 那些说日本专家是因为在本国没出路才来中国的,更是站不住脚。藤岛昭在日本是诺奖热门,西村一仁在日本拿过三次 “高城奖”,都是行业里的顶尖人物,怎么会没出路? 他们来中国,看中的是我们的科研投入和庞大市场,想借着中国的平台把自己的技术产业化,同时还能削弱日本竞争对手的压力。 就像日本学者铃木和人说的,中国没有军事应用研究的限制,这些专家带来的技术好多是军民两用的,这背后对国家安全的潜在风险,想想都让人后怕。 现在中国发展好了,吸引全球人才是好事,但咱们得心里有数。日本这些专家带着技术来,表面是合作共赢,实际上是想借着我们的资源维持他们的技术优势,甚至想掌控某些关键产业的发展方向。 他们拿了我们的经费,用了我们的设备,搞出来的成果看似在中国落地,可核心专利还攥在日本手里。 咱们可不能被 “高薪引才” 的热闹冲昏了头,得看清这些专家背后的真实目的,既要用好他们的技术,更要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不然到最后可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