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在耍“金蝉脱壳”!很多人以为,荷兰11月6日宣布“恢复供货”是认输了。错了!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13 13:49:07

荷兰在耍“金蝉脱壳”!很多人以为,荷兰11月6日宣布“恢复供货”是认输了。错了!真相是,这是“美中谈妥”后,荷兰奉命执行的“障眼法”!声明只字未提“CEO张学政复职”和“解冻资产”,企图用“供应链”换“主权”! 围绕荷兰安世半导体恢复供货的消息,舆论场上似乎都在谈论大国间的角力。但真正点燃这场风暴的引信,其实是公司内部早已出现的深深裂痕。 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博弈,更是一场从董事会内斗升级到国家层面的控制权争夺战。 故事的导火索,并非始于国家之间的对峙,而是源自安世半导体内部。 当2023年美、日、荷三国联手祭出半导体管制时,中方母公司闻泰科技派驻的CEO张学政,与那批出身飞利浦、恩智浦体系的欧洲高管团队之间的矛盾被彻底点燃。 这帮欧洲高管,不仅担心公司被贴上“中国标签”后遭到制裁,似乎还有自己的小算盘。 据说,首席财务官斯特凡·蒂尔格等人,已经在悄悄接触欧洲的投资者,想推动公司在欧洲独立上市,这背后牵涉着巨大的个人奖金。他们甚至为此专门成立了企业事务部,聘请有荷兰外交背景的人来游说政府。 矛盾在张学政试图解聘这些高管时达到了顶点。对方反应神速,直接利用荷兰的法律体系反将一军。10月7日,法院裁决书如石破天惊般落下。 张学政的命运就此转折,其首席执行官(CEO)一职被暂时中止,未来发展陡然增添诸多变数。这简直就是一场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宫斗”,控股方派来的人,直接被架空了。 荷兰政府的介入,让这场内斗的性质彻底变了。他们提出的核心方案,是要成立一个拥有实质性否决权的监事会。 这可不是一般的监管,它的权力大到吓人:一票否决知识产权的转移、否决超过一百万美元的海外投资,甚至连在中国区招聘研发人员都得经过它同意。 这么一来,闻泰科技当初那笔创下中国半导体历史记录的334亿人民币收购,就变得无比尴尬。钱花了,公司是你的,但战略决策、技术路线、人事任免这些核心主权,你说了不算。 更绝的是,他们还要求把中欧公司内部的网络进行物理隔离,这几乎是釜底抽薪。 于是,一幕奇特的景象上演了。作为全球汽车芯片巨头,安世半导体扎根于此,为大众、宝马等诸多欧洲车企提供支撑。其位于德国汉堡的晶圆厂颇具规模,每月可产出三万五千片晶圆。 那边却是,一旦断供,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链都要跟着震动。 这张牌,摇身一变成为荷兰方面可资利用的筹码。在局势里,它仿若一颗关键棋子,被荷兰方面紧紧握在手中,试图借此谋取自身所需。 但荷兰自己也并非无所顾忌。他们的经济支柱阿斯麦,因为出口管制股价大跌,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占了它销售额的49%,未来的收入预期都在下滑。 这种切切实实的压力,让他们在当下的情境中有些举步维艰。故而,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合适的台阶,以体面地摆脱眼前的困境。 这个台阶来得就很有意思。直至11月5日,安世方面方才正式发布声明,对首席执行官(CEO)复职这一传闻予以否认,以正视听。 紧接着第二天,11月6日,荷兰经济部长就高调宣布“欢迎恢复芯片供应”。你看,他们巧妙地把“恢复供货”和“公司主权”两个问题完全切分开。 用经济上的甜头,来掩盖中方资产被冻结、CEO被架空的核心问题被无限期搁置的现实。 安世的僵局给我们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单纯的商业所有权,已经无法保证你对企业的有效控制。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法律与公司治理规则这类原本具有规范属性的准则,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成为各方利益角逐的筹码。 所谓“恢复供货”这种暂时的缓和信号,远不代表风险已经解除。只要核心的控制权结构一天不解决,那条维系着欧洲汽车命脉的供应链,随时可能再次成为被摆上谈判桌的“人质”。 参考资料:1.财新网:安世荷兰称继续遵守荷兰政府命令 否认张学政复职CEO 2.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遭“冻结” 闻泰科技回应: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2025-10-14 记者 叶健 来源:经济参考网

0 阅读:36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