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儿童手表成“社交硬通货”,童真岂容流量裹挟】“一块小天才手表里藏着10

红星新闻 2025-11-13 11:12:02

【快评丨儿童手表成“社交硬通货”,童真岂容流量裹挟】 “一块小天才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一个账号能够卖到500元。”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原来小天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社交圈子”。 本该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却彻底跑偏,成为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甚至滋生出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等,着实令家长防不胜防。这种异化的地下“生意”,显然不是一块儿童手表该有的样子。如今,在社交功能和虚拟点赞体系的加持下,本该守护安全的儿童手表逐渐偏离轨道,变成孩子们攀比、沉迷的虚拟空间。如报道揭示的,点赞数量越多,越能带来成就感和圈内认可,以至于有小学生每天花6小时运营小天才账号,而一个主页125万赞、有网页“bot”的账号可卖上1200元的“高价”。这种价值导向,不仅扭曲了孩子的认知,让童真被流量裹挟,还催生了代刷点赞等地下服务,将商业交易过早地蔓延到儿童的世界中。 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本就有限,沉迷其中,甚至花钱刷点赞、买账号,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业,甚至可能会“毁童年”。面对这种情况,单纯指责家长监管不力,自然无济于事。小天才手表功能的异化,说到底在于产品设计和运营逻辑出现偏差,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上失守。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专为儿童打造的智能电子产品,小天才理应坚守社会责任,构建健康向上的使用环境。然而,其内置的点赞、粉丝数等级排名体系,默许账号交易等灰色产业滋生,无异于一种典型的游戏化激励机制,极易激发攀比心理,助长沉迷行为,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疏漏,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责任的漠视。一款专为儿童打造的产品,为何会滑向娱乐化、功利化的误区,甚至催生地下产业?归根结底,品牌方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失衡了。小天才方面或许认为,增加社交功能,可以提升用户黏性,扩大市场份额,却忽视了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手表的核心使命,从来都是安全守护,而非制造焦虑,诱导用户沉迷。 有鉴于此,要让产品回归初心,还得多方合力纠偏。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果断出手,加强对儿童智能设备的审查和规范,进一步明确功能的边界;另一方面,小天才品牌方也必须从产品设计源头进行反思整改,切实落实防沉迷机制,在使用时长管控、功能权限设置等方面继续优化,筑牢防沉迷防线。 同时,相关电商、二手交易平台,也当主动担责,及时清理围绕儿童手表账号形成的灰色产业链,切断利益链条。唯有如此,才能让儿童手表回归守护儿童安全的初衷。

0 阅读:6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

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