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应该意识到,俄罗斯打得越久,诉求就会越多。俄罗斯一年花1700亿美元军费,三年下来砸了几千亿美元,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俄罗斯要求的停火条件自然会越来越苛刻。 乌克兰苏梅州的夜空中,无人机的嗡鸣声几乎从未停歇。俄罗斯的“柳叶刀”无人机密集出现,飞行时间长、视野广,昼夜不休地搜索乌克兰前线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有动静,不论是车辆还是人员,几分钟内就会被锁定,这样的天上监视网让乌军几乎无处躲藏。 哈尔科夫方向,俄军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声波,精准找到乌军隐藏的小型工厂和物资点,然后迅速用炮火摧毁。 与此同时,在波克罗夫斯克的街头,俄军先用无人机清理火力点,再派步兵进入,逐步控制市区。这一系列配合,让俄罗斯在局部战场的推进毫不费力。 这些战术能如此频繁地操作,背后是庞大的工业生产。俄罗斯每个月能造出六十万发炮弹,远远超过乌克兰和欧盟援助的总量。 乌军往往打一阵就要停火等待补给,而俄军则能连续几天保持猛烈攻势。他们一天就能发射四千多枚炮弹,依靠这种压制,上半年就拿下了近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俄罗斯在 2025 年拿出 1560 亿美元作为军费预算,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极高。很多人认为,打得久了俄罗斯会被拖垮,但事实却相反。 被欧洲拒之门外的能源产品,俄罗斯很快找到了新的市场,中国和印度的采购量迅速增长,仅印度在上半年就买下了超过两亿桶原油。 2024 年能源出口带来的收入达到 2300 亿美元,其中一部分直接投入军工生产,这让俄军的长期作战有了稳定的经济底气。 在国内,工厂纷纷改为专产军用装备。原本生产轿车的伏尔加汽车厂,现在用于制造军用越野车辆。 曾依赖进口的无人机芯片,现在也能自己制造。这种从资源到工业的完整链条,使俄罗斯能够延续战场优势。 而乌克兰的现状却愈发艰难,它依赖盟友的援助,但承诺往往兑现不全。美国曾许诺的大额资金实际到位只有一半左右,关键武器部件常常处于缺口状态。 “爱国者”防空系统和“海马斯”火箭炮的弹药供应时断时续,防空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因此受到限制。欧盟试图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提供贷款,但内部意见分歧严重,资金迟迟无法到位。 乌东前线的很多部队缺员严重,一些旅的兵力甚至不到标准的六成。年轻人的参军意愿下降,使乌克兰的补充兵源不足。战场的压力不断积累,乌军在多条战线上陷入被动。 战争初期,俄罗斯的目标相对有限,只想让乌东地区实现自治并阻止北约进一步东扩。但随着投入越来越大,战果不断巩固,谈判桌上的条件也变得严苛。 如今,俄方要求承认现有占领领土,乌军解除武装,保证永不加入北约,甚至要求乌克兰更换政府,这些都直击乌克兰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