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妈妈带女儿逛清华大学,本想激励孩子,结果,女儿逛完之后,竟然对妈妈说:“逛

春秋说史 2025-11-11 11:12:59

北京一妈妈带女儿逛清华大学,本想激励孩子,结果,女儿逛完之后,竟然对妈妈说:“逛个大学走了2万步!不考了! “妈妈,我以后不考清华了。” 初夏的清晨,刚踏出清华校门,十岁的菲菲(化名)晃着手腕上的运动手表,小脸皱成一团。 王女士(化名)心里咯噔一下,追问下去,女儿的回答让她瞬间语塞:“今天走了两万步,太累了,我要考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小,不用费脚。” 谁能想到,她精心策划了大半个月的 “清华梦启蒙之旅”,最后竟成了 “劝退之旅”。 出发前,王女士满心期待。 她特意起了大早,带着菲菲坐地铁赶往清华园,脑子里早就规划好了路线,先去二校门前拍张标志性合影,再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边走走,最后在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外驻足,让女儿感受名校的氛围。 每一步,她都藏着小心思,盼着这些场景能在女儿心里埋下一颗 “考清华” 的种子。 可菲菲全程没怎么说话,跟着她穿梭在校园里,越走脚步越沉。 直到出了校门,才憋出那句让她崩溃的话。 王女士把这段经历发到网上,没想到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开玩笑:“阿姨别慌,清华还有个外号叫‘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也算圆了孩子的梦。” 这句玩笑让她紧绷的心情松了不少,笑过之后,她开始认真琢磨。 自己以为的 “梦想启蒙”,在孩子眼里不过是一场累人的徒步。 “名校” 对十岁的菲菲来说,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而 “两万步的酸痛” 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现在很多家长都这样,周末带着孩子辗转打卡名校、报各种培训班,以为这是为孩子好。 却忘了,孩子的世界里,感受比道理更重要。 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到,孩子的动力从来不是靠 “硬灌”,得顺着他们的兴趣来。 王女士后来换了方式,不再提 “考名校” 的事。 她发现菲菲平时总爱涂涂画画,就每周陪她去美术馆,不设定 “要当画家” 的目标,只是让她自由看、自由画。 没想到,没了压力的菲菲反而越来越主动。 她会自己在网上查画册,周末还会主动要求去公园写生,眼里满是以前没有的光。 王女士这才明白,自己之前太急于求成了。 我们总爱给孩子规划 “正确的路”,逼着他们朝名校、朝所谓的 “成功” 努力,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就像菲菲,她不懂什么是名校光环,只知道走两万步很累,她也没想过要成为画家,只是单纯喜欢画画的快乐。 现在很多家长带娃打卡名校,初衷都是好的,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接受度。 与其硬拉着孩子感受 “我们期待的美好”,不如多观察他们真正喜欢什么。 有的孩子适合在学术的殿堂里深耕,有的孩子擅长在动手实践中成长。 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模样,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方向。 菲菲的 “两万步劝退”,反而点醒了王女士。 真正能让孩子走得远的,从来不是被动追随别人设定的目标,而是主动奔向自己热爱的事物。 哪怕这条路不是名校大道,只要是孩子自己选的,每一步都会走得踏实又坚定。 你会带孩子打卡名校吗?你觉得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后浪视频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