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在万圣节这天说了一个地狱级笑话:印度人可以向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运送两百万人,印度仍然还剩下1亿人。 这个笑话听着荒诞,其实藏着对印度人口的夸张想象,到2025年,印度人口都超过15亿了,占全球五分之一,联合国还说2030年能涨到16亿。 但数据背后的事儿更复杂:2024年印度生育率已经掉到1.65了,比维持人口稳定的2.1还低,比中国同等经济水平的时候低多了。 有人非说印度“没户籍制度,统计不全”,真实人口更多;还有人嘲讽印度靠输出人口“占领”别的国家,说他们移民“把异乡变成小孟买”。 这种把复杂现实简化成“人口洪水”的说法,其实就是转移国内矛盾的套路,就像美国中西部老师玛丽在黑板上写的:“200个国家×200万=4亿,还剩1亿”的算术题,藏着对“别人太多”的焦虑。 印度每年培养超千万大学生,自己留两百万发展,剩下的“打包”送到全球,这事儿评价两极分化:支持的说印度靠英语优势和价值观契合,在西方混得挺好;反对的骂印裔“扎堆”,把当地文化“印度化”。 但现实没这么简单,纽约法拉盛的印度超市和中餐馆挨着,伦敦金融城的印裔银行家和华裔码农共享咖啡机。 移民成不成,最后还得看经济贡献,不是族裔标签,就像硅谷的印度CEO用代码改变世界,深圳的华裔工程师用5G技术重塑产业,人口规模只是底色,能力才是画笔。 说实话,第一次听这笑话我差点笑出声,但转念一想,这背后偏见太深了,把15亿人当“繁殖机器”,就像把中国崛起归因于“人口红利”一样,太懒了。 印度的问题从来不是“人太多”,而是“怎么把人变成人才”,他们的IT产业已经走出路子了,但要让十几亿人吃饱饭、有工作、受教育,难度不亚于让美国修好基础设施。 中国的经验早证明了:人口质量比数量重要多了,我们用几十年走完西方两百年的路,靠的不是“人多”,是“教育+创新”。 再说移民,华裔和印裔“抱团”被骂,本质是文化适应策略不同,印裔紧密联系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历史惯性,华裔“散沙”是因为近代历史创伤,但不管怎样,把移民当“占领”太短视了,球大得很,容得下印度咖喱和中国火锅一起卖。 最后想说,万圣节这笑话的“地狱感”,其实暴露了讲笑话的人的焦虑,当西方用“人口威胁论”掩盖自己创新不行的时候,印度和中国早就在产业升级的路上狂奔了。 毕竟能统治地球的从来不是人口,是让火箭上天、让芯片算得更快、让疾病被治好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