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司令员李运昌和300名战士,被日军7000人重重包围,一妇女说

名城探寻 2025-11-11 10:11:28

1943年,八路军司令员李运昌和300名战士,被日军7000人重重包围,一妇女说带他们突围,不料却领着他们来到一座悬崖峭壁前。李司令一看,瞬间惊呆:这下真没办法了! 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300名战士的呼吸都粗重起来。悬崖足有十来丈高,岩壁结着厚冰,徒手根本抓不住,底下就是深谷。日军的枪声就在不远处,越来越近,显然已经咬住了队伍的踪迹。带路的妇女却没慌,她扶着岩壁喘了口气,露出袖口磨破的补丁。 这是张翠屏,当地人口中的“麻利嫂”,丈夫朱殿昆是八路军地下交通员,常年在五指山一带传递情报,她的家早成了战士们歇脚的据点。 战士们刚要开口劝,张翠屏已经扶着岩壁站定了。“李司令,别慌,这崖有缝。”她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伸手指向悬崖东侧。那里藏着一道窄窄的砬缝,是她跟着丈夫送情报时发现的密道,除了他们两口子,没人知道。 李运昌看着她隆起的腹部,眉头拧成疙瘩,日军的枪声就在不远处,可让一个怀孕八个多月的孕妇冒这种险,他实在说不出口。张翠屏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直接解下腰间的绑腿:“我熟路,你们跟紧,慢了就来不及了。” 战士们搭起人墙,护着张翠屏先往上爬。她的脚在冰面上打滑,腹部几次撞在岩石上,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却没哼一声。爬到一半,她突然停住,紧接着“哎哟”一声捂住肚子——胎儿受了惊动,有了早产的迹象。 李运昌在下面急得大喊让她下来,她却咬着牙摆摆手,抓着石缝继续往上挪。终于登顶后,她把绑腿和战士们递上来的布条连成绳索,牢牢系在崖顶的老树上。 300名战士顺着绳索依次攀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绳索晃动牵连了崖顶的张翠屏。等最后一名战士爬上来时,张翠屏已经撑不住倒在了雪地里。就在这时,婴儿的啼哭声突然划破寒夜,她竟然在冰天雪地里早产了。 李运昌立刻脱下大衣铺在雪上,战士们围成圈挡住寒风,看着这个在生死关头降生的孩子,眼眶都红了。“就叫冰儿吧,”李运昌声音发颤,“生在冰上,也生在咱们突围的日子里。” 队伍抱着婴儿继续往五凤楼根据地转移,张翠屏裹着战士的棉衣,强撑着指路。没人知道,这次带路让她彻底暴露了。 汉奸告密后,日军天天到村里搜捕,她只能抱着冰儿东躲西藏。更沉重的打击在两年后到来,1945年,朱殿昆在送“鸡毛信”时被日军抓住,惨遭杀害。 丈夫没了,敌人还在搜捕,张翠屏却没倒下。她把冰儿藏在乡亲家,自己继续帮八路军筹措军粮、照顾伤员,家里的炕头永远留着给伤员躺的位置。 有人劝她找李运昌求助,她总摇头,说战士们在前线拼命,自己这点苦算什么。直到1982年临终前,她才告诉冰儿真名朱海清,让他千万别去找李司令,别给国家添麻烦。 1988年,80岁的李运昌终于在承德见到了朱海清。老司令一见面就抓着他的手问“你娘呢”,得知张翠屏已经去世,当场红了眼眶。 朱海清翻出母亲留下的小黑匣,里面是一沓发黄的粮食欠条,那是1942到1945年间,八路军在朱家吃饭写下的凭据,足足7000多斤,张翠屏一辈子没拿出去兑过。“你们吃糠咽菜,为什么不找我?”李运昌抹着眼泪问,朱海清转述了母亲的话,老将军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 那场突围早已载入史册,可很多人不知道,胜利的起点是一位孕妇在冰崖上的攀爬。 张翠屏没有军衔,没有勋章,甚至没跟人多提过自己的功劳,却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她的故事藏在五指山的岩壁上,藏在那些欠条里,更藏在民族抗争的记忆中。 真正的抗战奇迹,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神话,而是普通人在绝境中挺身而出的勇气。张翠屏用一生证明,支撑起胜利的,是千万个愿意为战士挡风雪、为家国担风险的百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