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新四军战士李福兴在清理战场时,眼尖地发现一具日军尸体上挂着一把步枪。

千浅挽星星 2025-11-10 18:00:58

1945年,新四军战士李福兴在清理战场时,眼尖地发现一具日军尸体上挂着一把步枪。就在他伸手准备缴获这件武器时,“尸体“猛然睁眼,死而复生,电光火石间,那日军狠狠咬住李福兴手臂,瞬间鲜血直流!随后拔出枪抵在他的太阳穴!   1945年冬天的江苏高邮,日本已于8月15日宣布投降,但盘踞在邵伯地区的日军却拒不缴械,粟裕将军指挥新四军57团等部,对这股顽敌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经过激战,歼灭了包括180多名日军在内的两千余名敌军,硝烟散尽后,战斗宣告结束,焦黑的土地上只剩下打扫战场的任务。   年仅16岁的新兵李福兴就在其中,他的家乡在江苏,曾目睹日军暴行,两个哥哥参军后便杳无音信。   怀着报国之心,他加入了新四军,在搜寻战利品时,一把别在日军腰间的盒子枪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   那一刻,年轻的士兵忘记了战场上“补枪”的规矩,他谨慎观察片刻,随即单独上前,就在他伸手去拿枪时,那具“尸体”突然暴起,将他死死扑倒,这个头部仅受皮外伤的日本兵,眼中充满了绝望与凶狠。   攻击方式并非枪弹,而是最原始的撕咬,日本兵用牙齿死死咬住李福兴的右臂不放,剧痛之下,李福兴用左手拼命按住对方持枪的手,同时大声呼救。   战友们闻声赶来,合力才将发狂的日本兵制服,掰开了他的嘴,李福兴的右臂血肉模糊,掉了一块肉,伤口深可见骨。   医护人员看到伤口,一度以为是被狗咬的,班长严厉地批评他,认为为了缴获一支枪而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这个教训无比惨痛。   伤口休养了一个多月才愈合,但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这道伤疤是他军旅生涯的真正转折点。   它用一种极端痛苦的方式,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烙印在其身心,让他从一个热血新兵,蜕变为一名沉稳坚毅的战士。   伤愈归队后,李福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那道伤疤时刻提醒着他年轻时的冲动,也成为了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个印记。   受他的影响,李福兴的儿子与孙子相继参军,将保家卫国的责任一代代传递下去,这道伤疤的故事,成了这个军人世家的精神传承。   1978年,当地为纪念这场战役建立了纪念馆,那把曾引发殊死搏斗的盒子枪,也被陈列其中,与李福兴的伤疤故事相互印证。   晚年,李福兴常常去学校,向孩子们讲述那个冬天的故事,他会伸出右臂,让孩子们触摸那道凹凸不平的疤痕,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印记”。    主要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抗战老兵忆:清扫战场时日本兵突然"复活"咬人)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