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明白,在大道至简的当代,香港前特首却认为香港应该保留繁体!   说白了,香港

掘密探索 2025-11-10 11:45:10

想不明白,在大道至简的当代,香港前特首却认为香港应该保留繁体!   说白了,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历经百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应该予以保留,如同上海的外滩,多数都是被殖民时期的建筑,但作为历史的印记,同样保留了下来。 1842年,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可岛上早就有私塾了,粤语和繁体字早就扎根了,英国人虽然开了西式学校,但没硬逼着华人改文化,大清的规矩、村里的乡约照样用,私塾也没停。   到了1920年代,内地搞白话文运动、推简体字,香港的坊间小说还在用文言文,粤语说话的方式也一直没变,这种“老习惯”,让繁体字成了殖民时期华人社会的“精神支柱”。   更关键的是,1956年内地开始用简体字的时候,香港正被英国管着,没受这政策影响,1997年回归后,“一国两制”让香港能保留原来的法律、语言,法律里写着中文是法定语言,但没规定必须用简体。   于是,繁体字从“殖民遗留”变成了“文化特权”,成了香港独特的“身份标签”。 回归后的香港,没因为用繁体字跟内地“脱节”,反而把它变成了优势,政府文件、路标虽然用繁体,但旅游区会加简体指引。   电子支付、跨境电商会同时显示简繁版本;电影海报、书法作品爱用繁体艺术字,比如《无间道》《重庆森林》的标题,成了文化输出的“视觉招牌”。   更妙的是,繁体字成了香港“中西合璧”的桥梁,法律文件用“僭建物”“按揭成数”这些繁体术语,既保留了老字的意思,又适应了现代需求。   这种“字形的完整”,让香港在全球化里保持了特色,就像外滩的殖民建筑,虽然是历史伤疤,但成了游客打卡的“文化地标”。   前特首李家超说过,传承中华文化是所有香港人的责任,他搞的“中华文化节”连着办了四年,一百多场活动,从舞剧《五星出东方》到上海戏曲专场,节目单、海报都用繁体字,成了文化输出的“软实力”。   更现实的是,繁体字给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加了分,2021年,这产业赚了1248亿港元,占GDP的4.5%,养活了22万人,电影、出版、设计这些领域,繁体字的“艺术感”成了品牌溢价的关键。   但更深层的,是身份认同的较量,部分香港居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还得加强,繁体字作为“文化基因”,成了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当年轻人用繁体字写“中国”时,笔尖划过的不仅是笔画,更是对文化根源的确认。 有人说,繁体字笔画多、难写,现在节奏这么快,该淘汰了,但香港用三十年证明:文化坚守不是“复古”,是“创新”,繁体字像外滩的殖民建筑,表面是伤疤,内核是韧性,它让香港在全球化里保持独特,在回归后依然“与众不同”。   更关键的是,繁体字是香港和内地“和而不同”的桥梁,内地游客在香港看到繁体字招牌,会想起这是“同胞的城市”;香港青年用繁体字写中华文化,会意识到这是“共同的根”,这种“差异里的统一”,正是“一国两制”的精髓。   所以别把繁体字当“老古董”,它是香港的“文化护身符”,守住的是历史记忆,连接的是国家认同,赢得的是世界尊重,就像外滩的建筑,伤疤里藏着故事,砖石间刻着尊严,这才是香港最打动人的地方。

0 阅读:328

评论列表

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

4
2025-11-10 15:43

留就留着呗,不嫌写字笔画多就留

大海

大海

3
2025-11-10 17:51

支持喜欢的繁体字!

半秋半夏

半秋半夏

1
2025-11-10 19:44

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精华瑰宝,不管是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都是豆腐脑。不能上纲上线,喜欢就好,中国人就好。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